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汉初藩府赋家心系一统王权,与儒学暗合。武宣时期,赋家为摆脱倡优地位努力向经学之士看齐。元成时期,赋家以赋进行政治批判,完成与经学家的合一。哀平时期,赋家渐渐疏离经学,转向自我内心。赋家在对经学的迎合与对抗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提倡辞赋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选拔人才的考虑:奖掖赋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提拔赋家拓边固疆的需要;黜罚赋家——君主专制的需要;倡优蓄之——供奉宫廷的需要。由于武帝对辞赋的喜爱与对赋家的擢拔,文学家纷纷麋集在他周围,赋从此由汉初的藩国走向宫廷,赋家也从王侯的客卿变为御用文人。文士被武帝网罗后,开始了与中央政权的合作,此后文学与中央政权结合得更紧密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4.
从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到蔡邕的<青衣赋>,汉代女性题材赋经历了类型化到个性化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汉代儒学盛衰变化的过程和赋家对汉赋地位思考演进的过程.这种思考促进了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6.
梁园作家群体是汉代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创作群体,它的生成依托的是梁孝王雄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政治地位,以及梁孝王本人对文学的偏爱。他们的创作不仅标志着赋史上第一次咏物赋创作高潮的出现和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演进,而且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梁园作家群体所营造的和谐惬意的文化氛围成为后代文士向往和追求的梦想,对后世文士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赋与礼学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汉大赋的形成及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汉赋与汉代礼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赋家对汉代。天子礼"仪典的翔实全面的描写,标志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礼制的建构与完成。具体而言,汉大赋的崛兴与汉武帝时崇礼官的关系、赋家又多属礼官系统,决定了汉赋对天子礼的记录与描绘,这里又包含了赋家的尊帝都与崇王道的思想。同时,赋家崇儒重礼及尚文观念,亦与汉大赋繁之缛词之风格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8.
汉代司马相如、扬雄、桓谭、张衡等赋家创作速度非常缓慢,这在汉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这类作家的文学观和处境看,他们非常关注赋的讽谏功能,但其宫廷文人和臣子的处境导致他们很难在作品中直接、顺畅地表达政教意图,讽谏之难是造成这类作家创作缓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秦汉法律简牍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始终存在庶人这种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法律地位及经济权益上与平民存在差异,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对汉代太学进行分析,认为作为当时最高官办学府的太学有三大政治作用:(一)从产生的政治目的上来看,太学是为了招纳贤才、独尊儒术;(二)从客观影响上来看它又成为汉代平民力量得以仕进之新途径;(三)对于在野知识分子来说它还是陈述政见,探讨政治得失的平台.通过分析汉代太学在政治上的作用对我们当今在发展高等教育中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秦汉法律简牍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始终存在庶人这种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法律地位及经济权益上与平民存在差异,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汉赋散论     
刘彦和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以汉代大赋而言,则“受命”谓其承袭《诗经》风喻的义旨;“拓宇”谓其扩展《楚辞》华(?)的体貌。于是汉代大赋便以其风谏的内容与宏丽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飞沫腾波,掀起一个光采眩目的浪花。并以它高滔振扬、伏演冲荡的力量,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或是欣赏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风楼雨窗,讽读萧《选》,小有陈怀,以  相似文献   

13.
赋的手法在明遗民词人的手中从专注于个人生活事件与情感的铺叙转向社会政治事件及政治情志的表现,以反映明清易代的历史事实及民生疾苦,并直抒家国沦亡的悲恸和哀号。这相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是赋的手法在词中的恢复;相对于唐五代两宋词而言,却是赋的手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汉赋发展史上,和苑猎京都大赋保持同样均衡发展态势的还有抒情言志赋.如果说“体国经野”的苑猎京都大赋表现的是汉代赋家的才情,那么汉代抒情言志赋记录的是赋家在制度和规范下的心态、情态与形态,其主题是“士不遇”.而汉代抒情言志赋对“士不遇”主题的吟咏又因时代及赋家思想、经历、性情的不同,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点.这种意义的转换亦可成为考察汉代士风变化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汉代“士不遇”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赋的代表。这类赋反映时代变化,描写自然景物,思想内容丰富,它还探索表现方法,创造新的体裁,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高度成就。不过,汉代士不遇赋有很多的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汉代有"献赋"的现象,其源头是先秦的"献诗"。汉人"献赋"的原因,一是"讽颂"政治,二是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汉代有人因献赋而得官,"献赋"成为唐宋"献著赐官"的渊薮,具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汉代的"献赋"现象,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又影响着汉赋"讽颂"的政治功能和"尚美"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7.
汉人辞赋并称,故今人常注意辞赋之间的关联,即注重楚文化对汉赋的影响,而往往忽略秦文化对于汉赋的影响.秦代"刀笔吏"改进书写工具和书写技巧,简化文字,提高书写速度,为汉赋生产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他们编订的字书为汉代赋家奠定了文字基础,其近于"分别部居"的编订方式,使得汉赋具有了类于"志书"、"类书"的接受效果;"刀笔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思维方式,又使汉代赋家在作赋时,抱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的仪则心理,而形成闳衍巨丽的赋风;他们的好颂习惯,亦是致使汉代赋颂难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汉代方士对中央与地方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著名方士并不仅仅从事占卜,祠神,求仙等迷信活动,他们往往精通儒家经典,而且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中任职,对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而言,他们代表着清正的政治力量,为汉代统治秩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消极方面而言,他们所精擅的方术之技亦被统治者所用,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推波助澜。从总体情况而言,汉代方士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汉代算赋作为一种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它的起征对象、征收数额及其征收时间,汉代政府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也有例外,因此,算赋在某种程度上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除了对上述问题一一详述之外,还针对赋税制度中"算"的含义较为含混的情况,归纳探讨了"算"所具有的几种含义.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算赋是汉代财政的一项主要收入,但同时这种征收制度也是最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在《尤利乌斯·凯撒》中,平民以不同于贵族的方式积极介入罗马政治。首先,平民作为戏谑的表达者来回应政治事件和贵族的质疑;其次,平民以占卜术等方式介入政变,作为被否定的一方,他们与统治者凯撒相互堕落;最后,面对政治上的危机,平民成功占据评判者的地位,他们既是法官,也是执行者,其结果是平民无序的暴乱带来了共和国的倒塌。由于重精神和理性、轻感官和意志的传统,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对平民的刻画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