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金根 《现代家教》2000,(10):29-29
楹联又称“对联”,它是一种讲究平仄音韵,要求对仗工整的文学形式。它字约文丰,雅俗共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楹联使用的范围极广,或抒情,或言志,或祝贺,或赠友,或讽刺,嬉笑怒骂无所不可。当代楹联在家教方面也精品迭出。下面选录几联,以飨读者。言谈不可无益于社会;德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樊川)樊川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他的楹联多次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对联游戏,下联对句与上联出句在字词方面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完全不相洽,必须另作解释,才能悟出它的双关含义,人们称之"无情对"。宋朝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记载了这么回事:有位塾(shu)师叶先生出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趣对"狗尾草先生"。用"狗尾草"来对"鸡冠花"。十分工整;以"先  相似文献   

3.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联题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各种课外知识,题型丰富多样。下面谈谈中考对联题型的复习策略。一、了解中考对联考什么1.考基本的对联常识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正>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展现了汉字简洁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了从对联这一经典文化形式中学习语言,我带领孩子一起开设了对联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对联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诵读对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人学习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  相似文献   

6.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正>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石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给大家介绍几副对联背后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创造,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独特标志。它用词精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不仅形式优美,而且意境独特,因此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中的许多精彩作品,或诗情浓郁、画意盎然;或风趣幽默、含蓄隽永,读之如观赏奇珍异宝,回味无穷。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好语文知识,对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春联、喜联、  相似文献   

1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2.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独具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便把对对联活动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对对联,以调动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表现巾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压韵.对联中嵌人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王冠 《辅导员》2009,(1):16-16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来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枝山出了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当即对出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这副对联,对得工整巧妙,传诵一时。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 ,对联为人们喜闻乐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一些对联知识内容。如小学第三册语文中的“多对少 ;长对短 ;双对单 ;正对反 ;寒冷对温暖……”和第四册语文中的“新对旧 ;窄对宽 ;厚对薄 ;忙对闲 ;喜欢对讨厌 ;详细对简单……”等等。这些反义词 ,有的尽管平仄欠缺 ,但对仗却很工整。我认为 ,这都是一些简短的联句。我想 ,在语文课教学中 ,若能运用对联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对联知识 ,而且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于是 ,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 ,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  相似文献   

16.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29):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句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7.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8.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楹联     
华文 《神州学人》2006,(1):35-35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古典诗词,为学生接触对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联也是高考的宠儿,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关于对联的题目有增无减,新教材更是在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专门设立了《奇妙的对联》这个章节,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对联的作用。因为适当地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