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是落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所指向的便是"人生"。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立,或者说被人们广泛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学习即是母语学习。对于任何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一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认识,主体性综合性学习重视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素质。为此,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设计。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认识,主体性综合性学习重视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素质。为此,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设计。  相似文献   

5.
高云 《陕西教育》2009,(9):49-49
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外延。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师看来.语文与生活确实密不可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是语文。但很多教师觉得大部分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学语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让教师头疼的是无论作文题多么贴近生活.无论学生自己的生活多么精彩,他们写作文时仍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行大语文教学思想,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书本来挖掘语文资源,在鲜活的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学生从小树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支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活的语文学习"就是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强化自己的生活语文意识,语文才会变成学生活生生的生命因子,才会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更是实用的。智慧的语文教师明白,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就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灵动的语文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说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以及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0.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有人说,语文的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年生活语文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熊永平 《青海教育》2014,(11):18-18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空间,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各个领域拓展、延伸,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葛剑 《语文天地》2011,(12):37-37
“语文学习的外延永远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名言。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像生活一样广阔,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所指向的便是“人生”。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立.或者说被人们广泛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学习即是母语学习。对于任何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来说,语文教育其实就是母语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母语教育的功用.应该承担起“启迪人生”的任务。并进一步指导人生。  相似文献   

15.
王桂香 《考试周刊》2011,(30):57-5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是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呢?  相似文献   

16.
耿静静 《现代语文》2013,(4):136-137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  相似文献   

17.
祝福2010     
《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印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这个判断在逻辑上看似大有问题.因为外延相等的概念,其内涵必然相等.而“生活”的内涵与“语文学习”的内涵显然不等。  相似文献   

18.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有句话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了这么大一个课堂,学生还学不好语文那真是天大的遗憾。然而,这并不稀奇。教育家方玄初概括当前语文教学弊端为四个字:少、慢、差、费,这句话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足见语文教学效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独创思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从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