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阳光热线”是省纪检委、监察厅、行风办与河北电台联办的一档热线直播节目。作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多次得到了中央及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省广电局和河北电台领导多次走进直播间与听众刖友“面对面”。7月2臼,河北电台领粤班子成员及局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走进直播间,就广大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3.
杨东方 《传媒》2000,(7):13-13
现在不少报纸都在办"大众话题"一类的专版.那么,如何办好"大众话题"专版?笔者体会到,最重要的是要在"贴近"上下功夫:一要贴近当今时代;二要贴近群众生活;三要贴近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根据中宣部等四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对如何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张翔 《记者摇篮》2007,(8):49-49,47
目前,全国的新闻媒体正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和深化新闻改革。"三贴近"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要从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群众喜闻乐见出发来选择报道  相似文献   

7.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的贴近性直接关系到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眼下,有一些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群众不喜欢,原因就是刊播的东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要充分发挥新闻引导舆论、传承明、服务社会的功能,真正担负起用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用"三贴近"这枚"指南针",指导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0.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而提出来的。换言之,新形势也给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联系办报的工作实践,对于都市报的新闻采编,如何落实“三贴近”,笔者有如下一些体会。 都市报的“市井新闻”是笔者着意思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都市街头、邻里之间的生活新闻。  相似文献   

1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所倡导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全面影响着新闻的报道形式以及受众的新闻概念。新闻领域中的财经报道也要切实结合"走转改"的报道理念,记者要深入基层,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之更贴近受众。更要注意社会现实的还原,在新闻报道中,秉持严谨、审慎的新闻作风。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主要针对《羊城晚报》的"故事化"新闻手法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新闻写得生动而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这就是《羊城晚报》的精彩之处,也一直以来以其鲜明独特、新鲜活泼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欣 《新闻实践》2009,(8):63-64
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热线新闻短兵相接.要胜出一筹,就要尽量跳出"同质化",做出自己的特色.热线新闻要做出独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独家报料--让记者成为新闻当事人 不少读者认为,在同城媒体中,热线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看一张报纸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独家报料成了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一说"贴近",搞新闻的人可太熟悉了,尤其是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成天又是开会学习,又是讨论落实的,对什么是"三贴近",为什么要"三贴近",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说出来是一套儿一套儿的.不过道理是明白,可具体怎么个"贴近"法儿呢?<报告观众>也试着贴近贴近,这一试还真尝到甜头儿了.  相似文献   

15.
孙吉春 《新闻传播》2010,(5):101-101
从今年1月1日起原《三江晚报》正式更名为《生活报&#183;三江版》,新推出的社区版确定了做差异化新闻的原则.将东北方言融入社会新闻中,主打《东北话新闻》专栏。新栏目一推出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受到各方好评。我认为它的成功无非两个字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  相似文献   

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中央对我国新闻媒体的要求。试问从时间和空间上讲,在众多的媒体当中哪一个可以更近、更深入地做到这“三贴近”?广播电视可以刻盘保存,但是很多家庭还做不到;纸媒体的好处是便于保存,但是贴近性不强。在时间上,最快也要在10小时之后,有时候要在24小时之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生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些新闻报道脱离群众生活、采访不深入,新闻作品生硬死板不受欢迎,甚至假新闻频现。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是现阶段坚持“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走转改”是新媒体时代“三贴近”原则的新发展和要求,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8.
吴佳妮 《新闻窗》2007,(3):117-118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新闻宣传报道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新闻媒体要切实反映在改革大潮中各个社会阶层和生产领域的发展状况极其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起到汇报情况、传输信息、沟通情感、表达意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三贴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三农”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热点,更成为各媒体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三农”宣传百花齐放,“三农”报道精品迭出,成为众多媒体的一大亮点。透过热闹的表象,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真正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