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皇始成”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成”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09,(4):1-1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大规模的建设还会持续30年至35年。仇保兴说,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阶段,也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的建筑量占到世界的一半还多。所以,建筑业在中国还是最重要的一个行业。建筑行业将带动建材、家居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3.
2006年年初,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之邀,笔者在回眸首都十个五年计划中,发现20世纪后半叶,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建筑在北京拔地而起。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五十年代十大建筑、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九十年代十大建筑。后两个十大建筑,由于有组织地进行了专家推荐候选名单,市民投票评选,新闻媒体公布,所以绝无异议。但五十年代十大建筑则有多个版本,各执一说。为确保资料的正确性,笔者专门对各种版本做了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12,(10):84-84
在当今世界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所有现存宫殿,就其占地面积之广阔,建筑组群之雄伟,珍藏文物之丰富,连续时间之绵长,蕴含理念之深邃,文化影响之久远,综合起来而言,可谓无与伦比。在中国,故宫是复杂的,多面的。有人用"血朝廷"来揭示帝制时代皇宫阴暗、冷酷、血腥、暴虐的一面。同时,故宫的建筑、器物、服饰、书画、典籍、档案等,早已不是皇家的财富,而都是士人、匠师、能工、夫役等,用鲜血、智慧、汗水和生命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后人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而行守护之职,关爱之情,学习之心,弘扬之责。俗话说:学到用时方恨少。  相似文献   

5.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者是有着"近代中国建筑奠基人"之称的吕彦直。吕彦直将近代西方先进建筑技术与传统中国古代建筑技艺融会贯通,在设计建造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建筑智慧。  相似文献   

6.
张永和:很多传统,我们没有很好地关心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之子,他却自言“学建筑只是偶然”;他教的设计,却带着学生盖房子;他受到的教育,以西方的文化为多,却对中国年轻人惧怕传统,觉得特别遗憾。他充满矛盾,却立场坚定  相似文献   

7.
享誉中外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后最早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它既充分彰显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西方建筑元素,可谓是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精髓,中西合璧,开中国近代建筑理念之先河。执掌这一巍巍建筑设计建造重任的,是当时中国一位年轻的天才建筑师吕彦直。他用如流星般炫目而短暂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建筑师在错综繁杂的建筑潮流中肩负责任重大,对于建筑的创作也将更为艰辛。困惑固然存在,然而,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道路是最为重要的。在"乐"与"艰辛"并肩的建筑创作之路上,中国青年建筑师会走得更远,会发展得更好,最终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建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位于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源于十九世纪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雄踞于狮子山之顶的老图书馆大楼竣工于1935年,是一座中国殿堂式的图书馆,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优秀建筑,也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0.
李国荣 《历史档案》2004,(3):135-135
普乐寺是避暑山庄周围12座皇家寺庙中颇具个性特征的一座汉藏结合建筑寺庙。该庙之建,由乾隆皇帝提出,章嘉活佛经略。它是康乾盛世时期西北边疆与中央政权和谐统一的历史性纪念建筑,是中国在中世纪晚期宗教建筑与空间艺术造型完美结合的杰作。承德市文物  相似文献   

11.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同一时间、命同一批建筑大师、率同样的数十万之众、按同一种建筑理念、同一规模质量,创造了"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稀世壮举,建造了代表中国古代最高建筑水准的文化遗存——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和武当山古建筑群.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难分上下,但又各具特色.两座建筑奇迹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皇始宬”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藏书文化史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藏书文化存在并影响中国数千年。藏书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留下来的典籍,数量之多、门类之繁、涵盖时空之广,中国藏书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其最具体、最形象、最生动的象征。从建立和研究中国藏书文化史出发,对中国藏书文化史研究的时代背景、基本命题、基本内容及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建筑学科因为兼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又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相关图书一直是科技类图书中引人注目的一块。近几年来,在图书市场中呈现出某些热点,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一、建筑设计类图书持续走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建筑设计类图书在整个建筑类图书中一直独领风骚,别的品种很少有能与之类比的。这个领域中的热点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翻新,起初理论性偏强,国内学者著述居多,今天大量介绍的是国外著名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集(其中有许多是通过版权贸易引进的)。最近,比较突出的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世界建筑大师优…  相似文献   

15.
举世瞩目的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已于去年十月十二日在西班牙降下帷幕。世界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参加了这届盛会。规模之大,参展国之多,影响之深远是历次世博会无法比拟的。现就世博会的建筑艺术,电影技术以及展览手法等略微作点评介。一、万花筒般的建筑世界登上旋转瞭望塔盘旋于高空之上,展现  相似文献   

16.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3家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对2003年以来的建成或在建的建筑综合体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全国100多个新建筑综合体中评选出“2004年中国10大新地标建筑综合体”。具体名单:北京金融街中心广场、南京  相似文献   

17.
九洲池是隋唐宋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本文根据考古资料,对九洲池遗址进行考古分期,对不同时期九洲池的形状规模、池岸结构、池底结构、池中岛屿及建筑等园林要素进行归纳。分析九洲池的宫苑布局特点:"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唐代扩大面积,成为政治舞台,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报纸越来越多了。报纸多了,自然就要出现竞争。于是,出现了发行等各种大战,其中的战事之频、战术之多、战场之大,令人眼花缭乱。纵观这些大战,人们会发现在战略上多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扔了西瓜。一些报纸没有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给人一种办报人功夫在报外的感觉。人们常说,质量就是生命。这个命题,不仅适用于物质产品,也适用于精神产品。而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纸,其质量的第一表现,则是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新闻。比如说,外国报纸哪一家首先报道了中国粉碎“四人帮”,中国报纸哪一家首先报道了“南丹事件”,这报纸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新纯 《北京档案》2005,(11):12-15
中国现存的历史档案有3000余万卷之巨,由档案转化而来的古籍则数不胜数。如此多的献典籍历尽沧桑而流传至今,主观上与我国历代统冶都十分重视对档案的收藏和保护有关,客观上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不无关系。我国古代的档案保护技术从总体上说比较发达,内容也很丰富。从档案库房的建筑到有害生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浅观智能化住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居住环境经历过几次革命性的变迁。原始人用自己的双手,以泥土、石块、树木为材料,建造用以遮雨避风的土屋;第一次革命,是以应用烧制砖、瓦为标志(埋藏至今的秦砖汉瓦就是中国建筑典型标志),且至今仍在延用;第二次革命,是以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的构成主体,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之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十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