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模式经过了从苏联模式到“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三次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逻辑定位是按照现代化规律的要求而渐次展开的一个逻辑结构。其定位基点是发展生产力,模式转换的实质是理论的发展与突破,这个理论就是从当代实际和中国实际出发的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模式经历了几次思路的转换。几次思路的形成和转换,都渗透着国际国内的经验,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创造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路演变,贯穿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探索精神。20世纪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是整整一个世纪艰难探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确定。它将伴随中国走向21世纪的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进行了阐述,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经历了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转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的过程,又在更高起点上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回归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的过程。这种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出发而自觉实现的。江泽民经历了我们党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两次转换的过程,并在第二次转换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就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构建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创新.这一新的现代化模式内在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三个层面.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就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构建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创新.这一新的现代化模式内在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三个层面.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得以确立。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传统资源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传统资源的转换周积明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作出绝对性判断的问题。大致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呈现为三种态势:(一)直接支援;(二)强力抗拒;(三)以“解释”为中介发生现代性转换。本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从19世纪中期列强对我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起,中国就随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身处特殊的时代、有着特殊的国情,所以其现代化也具备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三个主要特性,即早期现代化启动的“迟发”性、起因的外源性,早期现代化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早期现代化模式理论和主体、内涵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大转变,即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和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现代化发生了背离,出现了反现代化的趋向和因素。两种趋向同时并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反现代化压倒现代化,造成了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使中国现代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作为历史的补偿,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双重变奏孕育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创造性转换,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顺利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三个劣势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增加了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难度,而且也迫使我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五次模式转换.在对模式转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经济增长波动的频度和幅度与经济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必须深化对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研究,以保证中国工业化健康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的几个特点 何维芳(四川大学)在<浅析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文稿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仪成为改革开放的丰旋律,而且其自身的模式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即现代工业力。现代生产力的快速提高,是由于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加速。而现代化在不同时期,虽然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是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三次现代化浪潮,而且每一次技术革命总是给一批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遇。世纪之交的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发展高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中国从根本上转换了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变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并引起了社会最深层的变化,即传统文化模式的失范。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文化视野后,引起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精神冲突,当代中国文化选择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得以确立。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国五十年的历程表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往往是伴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而进行的,同时,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又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转换.建国后头三十年中国在探求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经历的种种艰难与曲折,都是与对外开放的有限程度密切相关的.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终于找到了既顺应世界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中最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部分之一就是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全面地实行,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8.
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具有复合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表明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从现代化的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人类现代化共有的本质属性,即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具体体现为道路选择的非资本主义性、领航主体的先进性、发展方式的并联式以及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等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采用了三种现代化模式,构筑了三大里程碑。无论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立宪派、革命派,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截取或搬用国外既有的现代化模式,唯有邓小平成功地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完成了由模仿到独创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悖论而陷入怪圈,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又表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失衡最终会撕裂其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既要经济发展来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政治发展来分配公共物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问的转换是一种辩证式发展,其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均衡.现阶段,政治发展问题即提高均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分配能力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