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学者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换个角度看考试的"指挥棒效应",不同国家的"高考"有不同的命题诉求。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洋高考"的部分考题吧。  相似文献   

2.
苏有朋  邹凯 《高中生》2012,(10):4-5
有学者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换个角度看考试的“指挥棒效应”,不同国家的“高考”有不同的命题诉求。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洋高考”的部分考题吧。  相似文献   

3.
报刊撷英     
旅美教育专家: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中共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很有远见。而高考制约了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个强力风向标,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去设计孩子的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因此高考必须改革。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缺陷: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  相似文献   

4.
高考制度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所在,而有关高考制度改革又多是指向"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公众认为"一考定终身"的招录机制,一方面是只会培养考试"机器",而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因高考舞弊、高考加分,导致高考公平受到质疑.高考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大学为何难出大师?  相似文献   

5.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考试承担着区别人才、选拔人才的重任,尤其是高考,在目前的中国有着决定人生的意义,其重要性就被绝对的强化。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导向,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考试指挥棒”效应。那么发展教育,建立合适的教育考试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考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枢纽,对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其一系列改革"意见"不仅反映了高考改革注重回应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国家对高考改革背景的深刻认识与科学判断。可以说,新高考改革是一场兼顾公平与科学的改革,旨在通过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基础教育深度变革,其"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内容深改、不分文理、规范加分、英语多考"等每一项改革都有明确指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是教育考试公平原则的集中体现;诚信应考、公平竞争是广大考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考试,普通高考从报名到考试直至评卷,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每年的高考,国家  相似文献   

8.
胡耿 《教育导刊》2003,(5):46-48
高考牵动着全国上至政府下至个人的注意力,高考过后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关高考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已争辩至今,然而高考依旧是我国教育选材的基本制度。在高考制度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理论依据?高考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如何?这些都是高考改革所需了解和探讨的。一、历史我国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了,考试出现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高考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源于选士…  相似文献   

9.
王灏 《广西教育》2014,(10):1-1
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行高考,即学术型高考。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改革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从"3+2"到"3+X",从全国统一考试到各省自主命题,从统一招生到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抑或招生方式,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都未停止。但历来每次改革都受困于顶层设计,而未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窘境,反而使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0.
高考恢复以来,我国高考英语历经多次改革与调整,各阶段均有不同改进,但由于本质层面反思的缺失,高考英语的考试性质模糊不清,改革成效值得深思。从考试目的、招生政策、命题实践、学业需求等方面全面审视我国高考英语的性质,可以发现我国高考英语承载着高校人才选拔的功能,其本质更符合英语课程终结性考试的特点,可以说是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升级版",考试目标及内涵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的考核选拔结果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本身在运作过程中对整个社会也构成了全面综合的考核。本文认为高考作为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选拔制度,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国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有中心,学校有方向,人生有目标,家庭有追求。高考制度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千千万万的人才,是国家所需战略人才精英人才诞生的摇篮,根本上讲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选拔考试。所以,在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人才不同培养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之下,无论是要报考职业技术类高校,还是要报科研型高校,各类考生都需要参加统一的"一张卷子"考试。这样的高考卷子是学术型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高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高校筛选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考生。然而,对于职业技术类高校的人才遴选来说,这样的卷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为国家为选拔人才组织的一项重要的考试历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语文学科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版块,教育部在组织命题时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关注时事,力求通过"小作文"选拔"大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来更是不断渗透到高考作文的命题中去,几乎每一篇高考作文都可以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子。本文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以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具体分析高考作文在命题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高考的直接作用是选拔人才,国家的意志和高校的意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无论由谁组织高考,国家的意志都要得到体现。从目前来说,国家组织高考符合我国国情,但高考改革需要提速,改革的趋势是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人才,以降低以知识为主的统一考试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3+x”考试,适应了21世纪新时代的特点及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为此,高考(包括语文科的考试)都要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反映在考试中,就是对于试卷和试题的命制的原则和思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秀梅 《现代语文》2013,(7):147-148
仔细研读安徽高考语文叙述类文本阅读题以及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后,笔者发现,无论《考试说明》上有什么样的考题形式以及示例的变化,都有一点看似未变,却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而且有逐步显著的趋势,那就是叙述类文本阅读作品中的思辨性。一、文本选择重在思辨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高考改革策略或政策都是一定价值选择的结果。"效率与公平"是建国后我国高考改革政策演变的核心价值选择,在高考改革政策价值取向上主要经历了从关注考试本身的效率逐渐走向关注人才选拔方面的效率;从关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逐步走向关注"尊重差异下的公平"的演变。针对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未来的高考改革政策应当体现出关注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使高考功能定位实现从"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转变;在高考内容上强调"素质立意";在招考形式上建立"一主多元"的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9.
“3+x”考试,适应了21世纪新时代的特点及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为此,高考(包括语文科的考试)都要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反映在考试中,就是对于试卷和试题的命制的原则和思路问题。 语文是高考的必考科日之一,是基础科、根据“3+x”考试内容改革对语文科的定位是要突出语文科的_L_具性、通用性、基础性的特点。“3*、”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和思路有如下儿条:…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国家性的水平考试,具有选拔人才、衡量学生基本学习的功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但是,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体制、人才制度、经济实力的制约。比如就招生人数而言,并不是高考制度本身所能决定的事情.全国招生人数以及各个地区的招生人数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根据国民经济指标和人口进行计算而确定的.体现一种相对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