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统计量,它不但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优点,还能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因此,让学生灵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如何教学求平均数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时我教学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均数》,因为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及意义,我设计了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中所说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对不同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平均数因其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6单元的《比一比》一课。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是用"问题—数据—分析"串联起来的,每一个结论的获得都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仅体会到平均数的深刻含义,还体会到数据的价值。本节课的载体是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下了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平均数”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要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用平均数来进行解释说理,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学生虽然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对平均数已有所了解,但更关注如何计算平均数,因而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更需要突出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能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创生”平均数1.情境引入,选择代表数  相似文献   

9.
说课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盘托出,让大家了解你的教学设想,以便共同研究,优化教学方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就“求平均数”一课的说课,谈一点看法。一说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总体构思。首先要明确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总体来看,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求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得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直观、简明的特…  相似文献   

10.
知识点分析: “众数”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认识后引出的新统计量:众数。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观察和处理数据、探究分享、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关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1.
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众数>这节课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平均数和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所以,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很好素材.  相似文献   

12.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求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要经常用到。如汽车的平均速度,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人们的平均收入等等。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1、“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课前思考:“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较为丰富的统计活动过程,积累了一些基本的统计活动经验,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数据分析经验基础上,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变化作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测,发展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15.
1 课前分析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 ,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所以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 ,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在学习目标上 ,(1)使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习哪些本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常用于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些学科本质?可以"小研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交流、反思中自然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8.3"数据的代表".)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一堂概念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  相似文献   

18.
1课前分析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华应龙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智慧的数学老师,前不久在苏州听了他的一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更确信了这一点。整节课以三个活动为主线。首先以"比较全班8个小组的口算名次"为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接着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其实是一个接近实际的"真实数",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以一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深刻体会"极端数  相似文献   

20.
田国华 《广东教育》2008,(4):112-113
一、课前分析 授课内容:众数、中位数.它们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运用.难点是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