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国民党蒋介石被迫抗日。1937年7月7日爆发了中日战争。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在武汉蒋管区发生了文化出版界的两件大事:一是1937年秋,中共办的中国出版社诞生了;二是1939年1月11日,中共办的《新华日报》创刊。中国出版社是我党中央在蒋管区的出版发行机构,是由周恩来同志在武汉创办,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名的。武汉沦陷后,迁往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中国出版社暂时停办。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党的机关报。它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终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我曾三次参加新华日报的工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件后,我党中央  相似文献   

3.
(一) 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张党报。它是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南京开始筹备,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武汉创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武汉后,它又迁到重厌继续出版。直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被国民党封闭时为止,存在了九年零四十九天。国民党反动派允许《新华日报》在它的统治区出版发行,也和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一样,是完全出于被迫的。《新华日报》从筹备出版起,就一直遭受到国  相似文献   

4.
《陕西档案》2005,(3):9-10
1、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曾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后,历任陕西陆军营长、陕西靖国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和第三路司令、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国民联军第十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一师师长。1930年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不久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著名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蒋逼令离军出国。抗战爆发后,要求回国抗日,1937年11月在南昌被国民党特务软禁。1949年9月17日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特务杀害。  相似文献   

5.
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势入侵,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高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妥善解决"西安事变",给危难中的民族国运点燃了一盏希望的明灯。但是,面对强敌压境、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中国抗日的前途是什么?中国抗日救亡的胜利路径是什么?仍然是时代社会普遍关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地提出抗日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再一次以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张及时回应时代社会之  相似文献   

6.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22):41-42
阐述了张学良“联蒋抗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反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中共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的根本原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会谈之后张学良为实现逼蒋联共抗日承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中共中央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8.
这是顺理成章的《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成长于重庆,而创刊前的筹备工作,则是从南京开始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恩来同志为首,有叶剑英等同志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到南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国民党政府谈判共同抗日问题。那时,党中央就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几经谈判,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然而计划着手筹备未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使报纸在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为营救蒋介石,立即派赖琏等十余人到洛阳组织临时办事处,专门负责联络军、政、党各界,并将刺探到的情报及时报告国民党中央。 赖琏等于1936年12月15日到达洛阳,至25日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获释。期间,赖琏等人使用派遣特务、飞机等手段,将侦获的各种情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及有关方面发出了密电八十三道。这些电报,较详细地描述了蒋介石在事变发生时的窘状和宋美龄、宋子文等在洛阳为营救蒋介石时的惊恐心情,以及国民党调动军队企图用武力进攻西安的情况。电报也从反面提到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的爱国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派出周恩来等同志去西安的情况。电文内容反动,但它作为原始记录,无疑是研究这次事件的宝贵史料。 为保持历史原貌,凡电文中对张、杨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使用的诬蔑之词,一律未作变动,谨请读者鉴识。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中外震惊。共产国际闻讯立即指示中共,要“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蒋介石能安全地回到南京、主持全国抗日大局,与中共中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撇开其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不谈,仅从其时国内的民意来看,中共中央最终确立了积极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也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其时国内的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的时候,作为“西安事变”发生地的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我们有责任向陕西各界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进一步介绍我馆珍藏的有关“西安事变”方面的档案资料。陕西省档案馆收藏有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档案资料。陕西是杨虎城将军的故乡,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中共中央当时就住在陕北,保存和遗留下来“西安事变”的档案资料较为丰富。陕西省档案馆在全国…  相似文献   

12.
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翌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卢沟桥战事发生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由于战争初期军事力量的敌我悬殊,华北、华东、华中等大片国土很快陷于敌手.  相似文献   

13.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当时国民党甘肃省主席贺(光)祖的妻子倪裴君和人民群众一道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思想逐步被"赤化"了,她十分钦佩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献身的精神,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主张。“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发动“兵谏”,逼蒋抗日是杨虎城首先提出。张、杨两将军共同商定、共同执行的,这是目前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么,采取“兵谏”逼蒋抗日是杨将军的个人主张,还是其他方面策划的结果?张学良方面事先是否就逼蒋抗日也做了策划与酝酿?史学界对此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申报》两记者延安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知道,抗日战争前,《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访问过延安;却不甚知道上海《申报》有两位记者也秘密地访问过这革命圣地.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抗日条件以后,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爱国抗日的情绪普遍高涨.可是,中国共产党的陕甘宁边区,一向被国民党当局封锁,怎样进入"禁区",了解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帮助读者提高对抗战的认识,鼓舞人民抗战的热情,这在上海《申报》馆内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该派记者到延安采访,派谁去呢?《申报》总经理马荫良认为,要无党无派的,思想进步,有正义感的,会摄影的,最好懂得一些外文的.再三考虑之下,由《申报》记者孙恩霖和《申报.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华北地区,企图用武力霸占全中国,这样,更进一步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中日矛盾变成特别尖锐的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巨大压力,使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主张和政策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肘期。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的大溃退,使广大国土沦丧敌手,国民党政权偏居西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一发生,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国民政府却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东路军总司令为刘峙),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相似文献   

18.
西安《解放日报》是“西安事变”的产物。 西安《解放日报》创刊于1936年12月13日,是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领导的三方(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对外的机关报。它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接管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机关报《西京日报》办起来的,由办公厅下设的宣传委员会具体领导。先后任总编辑的是丛德滋、张兆麟。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李一氓派了韩进和魏文伯等任编辑。  相似文献   

19.
佟麟阁(1892——1937)是一位积极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河北高阳人.卢沟桥事变时,任国民党军二十九军副军长.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晨,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驻守在南苑的二十九军.佟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于1925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1926年开始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并以《生活》名义发起过为东北抗日军队捐款。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5年以后,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