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关于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已持续了近30年,争论的持久性更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依据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目的,提出“主体域”的概念,阐述了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扩展学生“主体域”的过程,避免了采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所造成的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绝对化。从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因时施教”。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3.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二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外教育界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确定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而且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有关这~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一、几种师生主客体关系认识的回顾回顾关于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关系的种种认识,大体上有这样四种观点:“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是建国以来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论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们将沿着历史运行的轨迹,展示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历史轨迹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可上溯到本世纪初“现代教育”派“学生中心说”与“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说”的对峙和论争.赫尔巴特尖锐地抨击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宣称“按照方法培养(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杜威则走向另一极端,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经验中获得生长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范畴,师生角色关系的涵义从哲学层面讲不外乎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其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三,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不难看出,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摆脱主体与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一、困惑与缠绕——师生角色的游离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机 《宁夏教育》2008,(4):18-19
在教育四大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最能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效果,而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究,历来就是教育界一个存在争论的基本问题。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出现了“中心”模式到“双主体”模式,再到主体间性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演变过程的分析,来探求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回溯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从赫尔巴特到杜威,从凯洛夫到罗杰斯莫不如此。对这一“钟摆现象”的不同取向,造成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正是这一问题所具有的深远意蕴,我国学者从70年代末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50年代末曾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过一次争论,但未提升到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1.随着对凯洛夫教育  相似文献   

10.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三生”。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抑或二者都为主客体,这是迄今为止尚有争论的问题。钱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其两重性,是互为主客体的。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岁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  相似文献   

11.
From 1979 till 1987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ijmegen carried out a longitudinal rea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this article some of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wo research questions are in the focus of interest. The first question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reading development. Here reading development is defined in the way interrelations between latent reading variables — i.e. deco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pelling — change during the year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school. In the second research question we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and the school career in secondary education. Besides giving answers to thes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some benefits and shortcomings of longitudinal reading research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conducting longitudinal reading research, it is possible to get a better and more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ading variables. And the somewhat obvious and trivial notion that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affects the school career in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specific and clear.  相似文献   

12.
孙文 《天津教育》2021,(6):12-13
情境教学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效率。本文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进行分析,对如何利用情境教学开展课堂活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把远程网络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研究其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远程网络教学活动中的复合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各个角度改善和发挥系统功能。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科教育学”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教育学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教育。从经验、知识与学科的关系上分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应该既不是纯知识体系的学术学科,也不是研究学校中的所有教学科目,而是对学校中知识取向的、有较为明确逻辑体系的教学科目。因为这些“学科”的教育中才有共同的规律,在逻辑上才有可能建立独立的”学科教育学”。  相似文献   

15.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这对哲学认识论范畴;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体;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本文认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一是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需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二是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从某个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辩层次上,而没有把德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真正揭示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哲学例题,随着现代西方环境伦理研究的开展,有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焦点在于人以外自然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关性。本文认为应该在认识和生物学层面上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在价值层面上扩大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通过扬弃,树立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agree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and needs attention. The relation itself poses several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to be successful and useful for policy makers. In this article, we outline these challenge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when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Our central claim is tha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needs to (1) take into account contextual conditions of the VET system, including identifying the central actor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a VET system, (2)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T itself, (3) define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T system and VET itself), and (4) be consistent with respect to chosen research aims and paradigms. To illustrate how these aspect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 examp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German dual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described. The readers are provided with guideline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carry out high quality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in VET systems that enables policy makers to make use of the result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work in VET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is self-assessment in religious education unique? It first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ome challenges for assessment from subject differences, and then reviews the generic literature on self-assessment. It builds on earlier empirical research on self-assessment in religious education, carried out in an English state secondary school; this was used to propose a variant of self-assessment which is tailored to the demand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 reflexive self-assessment.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e gener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pedagogy and self-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 recognition of values not only in religious education but in other subjects too, reinforcing the need to develop subject-specific variants of self-assessment that reflect the breadth of learning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