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步东 《历史学习》2006,(12):43-44
义和团是由民间武术团体义和拳、梅花拳、红拳、大刀会、神拳等首先在山东发展而来。1900年初夏,新任山东巡抚毓贤改义和拳为义和团。同年10月以后,清政府两次发布上谕,基本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群众团体。这样山东、直隶(今河北、天津)一带拳会、刀会等武术团体都纷纷打起了义和团的旗帜。义和团各个单位的司令部叫“总坛口”(或叫“总坛”),基层单位叫“坛口”(亦作“坛厂”、“拳厂”、“团”、“队”)。总坛口的首领称“老祖师”,坛口的首领称“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等。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现择要评介如下: 一、义和团源流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如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是源自咸丰、同治年间直隶、山东交界的乡团,或与白莲教并立的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等。方诗铭在《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甚至提出“义和拳(团)与白莲教是两个‘势同仇火’的组织。”我们认为,义和团实际是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大汇总。它成份复杂,源流繁多,有来源于白莲教各支派的,也有来自乡团及一些秘密结社和拳会团体等。二、义和团起因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3.
“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是由义和拳发展而来,已为众所公认。但对义和拳是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改称义和团的,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封建官府的“倡导”据现有资料,义和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同治年间。曾亲身参加义和团运动的郭栋臣回忆说:同治五年直隶威县城北建立过义和团。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同治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反帝运动,今年是八十周年。当时国际无产阶级同情义和团,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前进报》和革命领袖列宁都称赞义和团为“中国的起义者”。正是这些起义者,使帝国主义认识了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武装反抗侵略的精神“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相似文献   

5.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义和团渊源问题,也是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最近李世瑜同志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义和拳或义和团只是一种拳术的名称,后来则用以称练这种拳术的人所组织的武术团体,它是民间的一种秘密结社”。从而否定了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的传统看法。但是,读后尚觉意犹未尽,故再申述一点浅见于后。过去史学界的传统看法都认为,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造成这种错觉有两个因素。第一,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少,第二,清末吴桥知县劳乃宣曾经写过《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文中提出了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的结论。从此,陈陈相因,似成定论,其实这是不可信的。劳乃宣提出义和拳即白莲教看法的史料来源是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颙琰的上谕和  相似文献   

7.
路遥教授     
《中国研究生》2010,(5):1-1
路遥,1927年出生,福建人。著名历史学家,义和团运动史、民间宗教史研究专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顾问。在义和团研究领域,发表过《义和拳教钩沉》《近代史研究》1991.2)、《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5)等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过《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相似文献   

8.
<正>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1890年6月,当八国联军在中国北方发动武装进攻时,英美帝国主义同中国长江流域的东南沿海各省督互相勾结,搞所谓的“东南互保”活动。 “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主要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英国为维护在瓜分狂潮中所擢取的殖民利益,并利用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总政策的多变和混乱,以及由此而加剧的南北督之间的矛盾。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防范查禁,控制利用,一意剿杀。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以致影响到清政府在政策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含糊和混乱状况。首先,方针多变。当时有人这样说:朝廷办义和拳招书,前后反复,不类一人一时所为(《义和团》(二)520页)。这时期“政令最乱,或剿或否,毫无宗旨”。(《庚子纪事》222页)。其次,在当时清政府处理义和团问题的上渝、硃批之类的正式文件上,用语常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1899年12月29日上谕说:“拳民聚众滋事,万无宽纵酿祸之理。”然而,在这个谕中却又说:“惟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激成大祸”(《义和团》(四)9页)面对这类上谕,地方官员也只好表示“自当悉心设办”(《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48页)敷衍过去。再次,这时的谕旨失去了约束力。”谨  相似文献   

9.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0.
“万宝符衣”是义和团战士佩带的一种绣有八卦图形的饰物。1898年义和拳起义后,赵三多北上直隶中部传播火种,练红拳的“十八魁”东进山东,与山东的“大刀会”共同战斗。“万宝符衣”是义和拳与大刀会的共同创造,它不仅告诉我们义和团战士是以怎样的方式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且向我们诉说了那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古人主张学习贵“疑”.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想来颇有道理.且举几个小例子谈谈.课文:“李三刀翻起白眼,随手一拳把娘打倒在地.”(《一块银元》)教师:“写的是‘一拳’,它表达的意思与‘两拳’、‘三拳’、‘几拳’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个“一拳”原本不曾有“疑”,但决非有真切感受而“不疑”.思路经教师一点拨,便兴致勃勃地“疑”将起来;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个“一拳”,正好表明狗地主李三刀心狠手辣,恨不得一击置穷人于死命!  相似文献   

12.
1982年9月13日—19日,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学术讨论会,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三十余篇。现将这次会上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综述如下。一义和团源流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大汇合,成份复杂,源流繁多,有的来自秘密结社,有的来自拳会团体,甚至有的来自乡团、巫祝等等,但其主流则源于白莲教各支派。第二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使用的“义和”名号是来自冠县梨园屯教案。而领导冠县梨园屯起义的以赵三多为首的义和拳,和乾嘉时已见诸记载的秘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的“返景”一词,不少人读成“返影”,教材为什么不将“景”字注上读音“ying”呢? “景”是“影”的本字,古本流传多为“反景”。《佩文韵府》引《拾遗记》和周权《济南原上》诗中的句子分别为“老聃在周之未,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夕阳‘反景’低黄埃,漠漠平沙浩如雪”,都写成“反景”。而《四时纂要》却为“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返影’。”因此,这个词便出现“返影、反景、返景”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一大”前的党组织,在成立的时候,没有哪一个的名称叫做“共产主义小组”,那么,作为统称“一大”前党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是何时提出来的呢? 1979年,沈庆林同志在《关于共产主义小组》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小组的名称最早见于1936年陈潭秋写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 1981年,王来棣同志在《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1936年,陈潭秋、米夫等共产国际代表,在《共产国际》杂志(俄文版)上发表纪念中共成立十五周年的文章。他们按照国际的惯例,用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称。……从此,我们的党史也把‘一大’前成立的党组织,改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15.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一册《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课“思考和练习”二是这样的:“本文用了哪些比喻、格言和成语?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笔者以为这一提法使成语、格言、比喻相互对立起来,彼此毫无关联,有必要对三者关系作一辨析。先谈成语和格言的关系。查<辞海》,成语的定义是:“熟语的一种。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等。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格言的定义是:“可为法式的言语,常指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如‘满招损,谦受益’。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教学》2008,(2):12-14
我国科学启蒙教育的前辈刘默耕老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曾谈到:“中国有句古话:‘诗从胡说起’。搞科学也是从‘胡搞’开始,离不开‘胡想’、‘胡说’、‘胡做’。”看看人类的科学史,最早的“科学”不是“胡想”吗?不是很幼稚吗?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假说”,也可能就是“胡想”、“胡说”。基于这样的认识,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之前“胡说、胡想”,  相似文献   

19.
<正> 《洗澡》从前言始就吸住了我的目光。杨绛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解:“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相似文献   

20.
记者:路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本次专访。您是国内外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出版过《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等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书。您是何时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的?为什么会选择从事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