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反种族主义的思想是明确的,他对黑人的命运给予了深切同情,但他对黑人能否与白人完全平等则持保留态度,认为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笔下的黑人妇女多品质优秀,而男性黑人则多数要么品质低劣、要么滑稽可笑。因为黑人妇女多安分守己,温顺忠诚,而黑人男性则多数不安心当一个“黑鬼”,要追求自由平等。这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复杂矛盾的心态,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福克纳认为奴隶制、种族主义违背人性,是对人性的摧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南方贵族后裔,一个浸润在南方文化中的贵族知识分子,他在情感倾向上还是留恋传统的南方社会,更容易认同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自立自强的抗争过程,指明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作品《去吧,摩西》中,福克纳以其独特的视角塑造了有着浓厚地方性与历史性特征的南方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表达了对南方黑人的同情、尊重和关心。  相似文献   

5.
非洲裔美国人一直受到种族主义的困扰,而作为黑人女性更是受到种族和男权的双重压迫。着重关注莫里森笔下在双重重压下的黑人女性受到的传统的桎梏以及恪守传统观念带来的悲剧色彩,为黑人女性的生存发出质问。  相似文献   

6.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牛海博  徐畔 《海外英语》2013,(8X):192-193
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紫色》中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善良的非裔美国女性西莉,在经历了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层压迫和不断地启发之后,自我意识觉醒,并渐渐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精神独立。作者笔力遒劲,富于表现力地描写黑人妇女为争取性平等和精神再生而进行的斗争,强调了黑人女性团结起来同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与消极的社会机制作斗争的重要性。为黑人妇女寻求平等,独立和解放给予鼓励与启迪。该文主要分析女主人公西莉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从促进女主人公西莉成长觉醒的刺激因素方面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运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通过对黑人少女佩科拉一家与克劳迪娅一家作为“属下”面对白人文化霸权主义是否发声进行对比。揭示出白人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内化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少女心灵的戕害。指出面对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黑人只有勇于反抗,坚定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才能在不平等的压迫中幸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哈吉·马都布提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作家、诗人、教育家、批评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出版商和黑人主题书店的经营者,一直致力于黑人公众事业建设。作为黑人艺术运动的“关键人物和发起者”,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与黑人艺术运动中的其他参与者在诗学主张上保持了一致性,将诗歌与爵士乐相融合,大量运用黑人方言,表现出精湛的口语化技艺,使其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他极力表达对种族主义的愤怒,拥护暴力主张,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黑人性,强调黑人性所具有的力量,把诗歌写作当成斗争的武器。不同于前期创作,他后期的诗歌显示出了冷静和温和,不再大量使用黑人口语,更多展现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产生大胆的政治声明,这一转折在学界被看作他诗歌创作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1.
依据Culpeper的不礼貌模式,以电视节目《金牌调解》中的对话为语料,探讨Culpeper的不礼貌回应选择框架在中文会话中的运用,分析影响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会话中的沉默现象亦有所涉及。结论表明,该框架同样适用于汉语语境,对会话者沉默现象的解读要依赖语境;交际双方的内在矛盾、发话人的面子威胁意图以及受话人的性格脾气等均影响着不礼貌行为及其回应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美国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在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中塑造了布鲁斯特社区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解读几位代表性的黑人男性形象,试定义黑人男性气质,进而探讨黑人男性在种族主义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如何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  相似文献   

13.
就美国黑人文学的特点展开讨论,由于美国黑人所经历的非人待遇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学作品多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事件。以自传及自传体小说为主。主题集中表现为反对奴隶制,反对种族主义歧视,为平等、自由而抗争。  相似文献   

14.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的热门话题 ,美国把人权作为其政治工具 ,打着人权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美国黑人民权的探析可以了解美国人权的实质 ,揭示美国人权的种族性。本文将从种植园奴隶制及战后重建的结局分析美国人权 ,揭示美国人权的种族性  相似文献   

15.
齐贺齐 《海外英语》2015,(9):177-179
Song of Solomon is Toni Morrison's masterpiece which describes the effort of black people to find the root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Morrison shows us different attitudes of black people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portrays us a picture of the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that age.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通过描写南方社会中由种族歧视而引发的一场悲剧,体现了美国南方社会黑人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小说揭露了导致这场悲剧的一系列社会原因,其中除了种族歧视外,南方人价值体系的崩溃、人际关系的冷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傅金兰 《成人教育》2007,(11):87-88
植根于漫长人类社会中由于阶级背景差别而造成的人们成就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应当通过教育的适当措施加以补救。要消除贫穷、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歧视,从而使下层社会的人民有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教育是其动力之一。而终身教育思想则适应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以其特有的广阔视角反映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需要,因此它最终必将汇入实现社会公正的动力。以人的解放、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目的的终身教育,必然注重人们平等机会的实现,并最终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正义和全民幸福的学习化社会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通过对黑人女性由迷失自我的奴隶向拥有自我和独立主体的自由人迈进的艰难过程的讲述,展现了黑人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