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苏州大学文学院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5月25日上午在苏州南林饭店举行。与会者对范伯群先生半个世纪来的重要学术成果进行了梳理,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还围绕文学的雅俗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范伯群先生的自选集《填平雅俗鸿沟》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今天的首发式上,我作为读者,首先要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远大眼光和出版热忱表示衷心钦佩,同时更要向作者范先生完成这一大工程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3.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2013年4月,范伯群先生的《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5月25日,苏州大学文学院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南林饭店举行。北京大学的严家炎教授、温儒敏教授,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袁进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陈建华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许俊雅教授,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女士及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王飞先生,苏州大学田晓明副校长、文学院院长王尧教授等七十余位来自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此外,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和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或发来贺信,或委托学者代为转达了对范先生的祝贺之情。  相似文献   

4.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2013年4月,范伯群先生的《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5月25日,苏州大学文学院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南林饭店举行。北京大学的严家炎教授、温儒敏教授,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袁进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陈建华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许俊雅教授,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女士及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王飞先生,苏州大学田晓明副校长、文学院院长王尧教授等七十余位来自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此外,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和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或发来贺信,或委托学者代为转达了对范先生的祝贺之情。  相似文献   

5.
林建法来电,因为主持一个当代学者的专栏,想让我从学科史的角度与陈平原老师做一个对话。按他的说法,是不想做成坊间常见的名家访谈,而是希望能够“就一些陈老师有重要学术贡献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个任务其实不容易完成。陈老师涉猎甚广,许多领域我都是外行,完全插不上嘴。即使就现代文学学科史而言,我周围也有许多比我更合适的学者,但林建法仍坚持让我来做,可能正是看中了我的外行身份,觉得外行反而对一些问题比较敏感吧,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就答应下来。加上去年我给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开过一门有关文学史写作的讨论课,其中有不少问题涉及到陈老师的工作,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陈老师请教吧。讨论的题目,我考虑再三,最终决定选择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希望能够因小见大,小题大做,以此回应建法兄的上述构想。晚清文学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请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最新看法,其意义显然不仅仅局限在现代文学研究本身。下面为本次讨论的录音,由学生袁园整理。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爱您     
范老师是我最爱戴的老师。她讲课时很有幽默感,常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听得入迷。范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耐心辅导,百问不厌。有一次,我做分数题时,不慎将分数线画歪了,当时我觉得没关系。可是,范老师发现了,她没有放过这一点小毛病。我当时想:老师批改得那么认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后来一天放学时,范老师专门找到我,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条分数线吗?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我这才恍然大悟。当我们读到三年级的时候,范老师便调走了。记得离别时我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相似文献   

7.
从东吴大学算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有一百一十余年的历史,这百余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里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中文学科学者。如果循着这条线索,从黄摩西先生到范伯群先生这一代,大致有四代学人。钱仲联先生是第三代,范伯群先生是第四代。这一学术传统偏重于国学,当年苏雪林也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她也写过许多同时代的作家论,但主要成就是在创作上。近三十年来文学院的学科面貌,一方面是以钱仲联先生为代表的、以明清诗文研究为特色的古典文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范伯群先生为代表的、以近现代通俗文学为特色的现代文学研究。这是我们的两大特色,或者说以此形成了我们的学术传统。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学术传统,学科是不能往前发展的。近几年来,我们开始重视整理出版一些老师的著作,先后给近十位退休老师出版了论文选,计划出版以中文学科为主的“东吴学术文库”。去年夏天我建议范先生编选一本自选集,是我们规划中的一部分,是集体的意志。当然,范先生这本自选集是规格最高的,因为范先生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我们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案例】“头疼”的涛涛和廖老师的烦恼下午一到班上,见班上炸开了锅。孩子们纷纷冲到我面前:“范老师,王涛又犯错误了!”“王涛把金鱼弄死了!”“王涛被廖老师关进小房间了!”“王涛中午不睡觉,还把我们全都吵醒!还……”话还没说完,廖老师已经气冲冲地站到我面前,“范老师,这个王涛真气死我了,管他一个人比管十个孩子还累!只要他一来,我的头就疼!哪天他要没来,我保准心情舒畅!”我把小房间的门打开,只见王涛正拎着一根从衣服上扯下来的小线头,用嘴对着吹气。“看,他还像没事儿似的!”廖老师气得肺都快炸了!小朋友们全都堵在了小门口,嚷嚷…  相似文献   

9.
王 :何老师 ,您好 !您一直致力于现代文学的研究 ,并且长于结合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从而对研究对象达成一种深入、广泛的“透视”。读了您的一些文章 ,发现您对现代文学的剖析与把握对我们中学语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性。今天 ,您能就中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这个问题谈一谈吗 ?何 :很高兴谈这个话题。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比较 ,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讲 ,如何正确地阅读与欣赏、理解与把握这一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整体上了解现代文学的意义 ,才能恰如其分地领…  相似文献   

10.
首先,请容许我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祝贺范伯群先生的学术论著自选集的出版。 该书分为“现当代作家作品论”“鲁迅小说论”“通俗文学史论”和“多元共生论”四大部分,能大致代表范伯群先生四个研究领域的贡献。由于篇幅限制,范先生还有很多重要的很有影响的论作没有选进来。比如他早年和曾华鹏先生合作的《郁达夫评传》,影响就很大,我们这一代学生都曾经受惠于它。当然,范先生贡献最大的还是在通俗文学方面。他在这方面收罗的材料之丰、见识之广,在当代学者中首屈一指,无人可及。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来说,近百万字,煌煌巨著,论及的作家作品、报刊社团上千家,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甚至是头一次被当成研究对象。仅从史料价值上讲,就已经做了开山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通过几年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非考试科目的喜爱远远超出了语文数学。我班的孟蕊,听讲比较认真,可对老师的话不能理解,学习成绩不理想,已经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一天第5节课上科技课,我想,科技课让学生动手操作,也不考试,可以用这个时间帮帮孟蕊。于是我对他说:“孟蕊,第一节课高老师想帮你补数学,你来找我吧。”满以为他会感激我的热情,感激我对他学习的重视,没想到他却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老师,第二节课再去行吗?”真是突如其来的回答。“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叶根海 《教育》2012,(12):60-60
范明礼老师离开龙泉梅岭中学去温州从教已有38年了,但他的心始终与他所教过的梅岭中学的学生紧紧相连。我们74届高中(1班)毕业生每隔5年都要开一次同学会,每次都邀请范老师参加。范老师对梅岭中学情有独钟,因为梅岭中学有他16年洒下的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13.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洁白的牙齿、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那就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范老师。范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不会因为我们写字的速度慢而唠叨不停,她总是认真地在课桌上备课,安静地等我们写完作业。我很喜欢范老师,甚至想对她说:“您真好,虽然不太美丽,但有一颗善良慈爱的心。”我们爱范老师,她更爱我们。她有一次生病了,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额头上都有了汗,天又不热,怎么会这样呢?虽然手有点颤抖,可她还是写得那么工整。终于到下课了,我走到她的身边问她:“老师,你病的这么厉害怎么不回家休  相似文献   

14.
早晨起床后,儿子问我:“妈妈,葛老师和范老师明年走不走?”我有点不解,便问:“你问这干什么?”儿子说:“我不愿意让她俩走。”“为什么?”这时,儿子头一歪,满脸稚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因为葛老师和范老师好呗!她们老和我们一起玩,还和我们做游戏,小朋友都喜欢她俩!”“孟毅,妈妈和单老师(我国的另一名教师)好不好?”我蹲下身抚摸着儿子的头温地和问。儿子爽快地说:“老师都好。可你俩没有葛老师和范老师好,你俩老不和小朋友玩。”听了儿子的话,我这个一向受家长和孩子喜欢的“好老师”顿觉一震。仔细回味,孩子的话…  相似文献   

15.
名医     
仲利民 《师道》2003,(5):50
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范老师。范老师原来是学医的,分在一个大城市的医院中,他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名气。但是他为了追求心中的恋人林老师,毅然放弃了条件优厚的大都市,追随林老师来到我们这个小城。范老师话语风趣,知识渊博,不像别的老师照本宣科。他常常是把教案放在一边,好像是和学生闲聊,东拉西扯,但他总是把闲聊的话题集中在要讲的课题中,把学生的兴趣吊得高高的,常常是在我们聚精会神听他讲完故事后,一句话就能把我们引上正题,而我们也就理解了他要讲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在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考试面试中,多数考生都“遭遇”到范跑跑,被要求以此为例就师德问题进行口头作文。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大多是受了自己老师的影响,耳濡目染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因而选择“长大后我要成为你”,这类考生对范跑跑的行为非常不齿,“很瞧不起他”,认为他虽然跑出了地震,但是一个“跑不出自私的人”。也有少数学生坦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杰出的教师、优秀的教育活动家,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成就早已为人熟知。但是,仅仅从学术成就和贡献来看,大概是很难全面了解一位学术大家的。因为正如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就潘懋元先生而言,他无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还是对及门弟子乃至众多未曾谋面之人的影响,都远远超出其学术范围。这种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缘于他的学术成就,还不如说是来自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学苑教育》2012,(20):F0003-F0003
一名学生因为怕麻烦老师,所以总是不敢问问题。这个老师非常细心,经过长时间和学生们的相处,老师终于发现了这个现象,就问他原因。学生说:“老师,很抱歉。您给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到我已经麻烦您许多次了,就不敢再去打扰您了!”老师想了想,对他说:“你先去点一盏油灯。”学生照做了。  相似文献   

19.
叶根海 《教育》2012,(34):60
范明礼老师离开龙泉梅岭中学去温州从教已有38年了,但他的心始终与他所教过的梅岭中学的学生紧紧相连。我们74届高中(1班)毕业生每隔5年都要开一次同学会,每次都邀请范老师参加。范老师对梅岭中学情有独钟,因为梅岭中学有他16年洒下的辛勤汗水……坚持与学生"三同"1958年,在江南太湖鱼米之乡无锡市长大的范老师是一位年仅21岁的热血青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浙江庆元县三济初中任教,开始了他扎根山区的教书  相似文献   

20.
首先容许我对各位光临《填平雅俗鸿沟》首发式暨研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想向诸位汇报我编选这本自选集的缘起和一些随感。 第一,我的“自选集”分成四个部分,这四部分也是与我的人生四阶段同步发展的。作家作品论部分,基本上是我在“文革”之前的积累,而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凝成产品。鲁迅小说研究是“文革”中的产物,我们不同意“四人帮”对鲁迅作品的歪曲,我和曾华鹏先生进行了“地下写作”,这是我们人生最苦闷时期的一种智力游戏,到粉碎“四人帮”后我们一下子就将压在抽屉里的十几篇研究鲁迅的文章抛了出去。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接受文学研究所的统一分工,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从而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通俗文学研究领域中去,那是我第三个阶段的成果。这是一个集团性的研究工程,我和我的同事与研究生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这个项目得了四次较高层次的奖项。参加这个集体项目的有徐斯年、汤哲声、刘祥安、陈子平、陈龙、张元卿和已经驾鹤西去的芮和师教授等人。其中方忠、吴培华、张涛甫、季进、范仁平、许其兵等也参加了部分工作。我有两点深切的体会,一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填补空白的课题;二是我们有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去努力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说五个指头握紧成一个拳头,这就是我们教研室的一个拳头产品。第四部分就是21世纪以来,在我退休之后,从提出“雅俗双翼展翅”的形象化的比喻发展到更符合学术规范的“多元共生”文学史新体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