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教师,要加强修养、磨炼境界,需要做到“四性”。 一、物质生活的朴素性 “素者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教师的朴素是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显示出来的不华丽、不浓艳、不奢侈、生活节俭、作风朴实等。要做到自然而不落俗套,大方而不显虚浮,端庄而无须做作。  相似文献   

2.
华丽与朴素是文学语言风格的两种基本审美表现形态。朴素是指一种不加修饰、朴实无华、自然本色的语言艺术风貌。虽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但华丽的语言风格也历来倍受人们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人的审美需要决定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华丽的语言风格正在审美结构方式上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多借助于繁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体现;第二,常通过大量的色彩词来体现;第三,多依靠长向式来体现;第四,通过多种艺术修辞手段的运用来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公文与美学无缘”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文章从公文的“庄重美”、“准确美”、“简赅美”、“朴素美”、“模糊美”等几方面论述了公文语言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了解学生。许多同学在阅读时爱摘抄华丽的篇章、词句。这,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华丽”是一种美,朴实也是一种美,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作家达到语言的真正美是使用“最普通的一些词句,然而这些词句在有形象表现力的语言上下文中,却能获得审美倾向”(谢皮洛  相似文献   

5.
文话     
我们提倡朴素的文风,不等于反对真正写得好的华丽的文章。我们反对的只是内容空洞、堆砌辞藻的文章,只是装腔作势、词不达意的文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要人的长相好,淡妆浓抹,同样好看。内容果真不错,用朴素的文字写出来是好文章,用华丽的文字写出来同样也是好文章。朴素当然美,华丽何尝不美? 需要认识清楚的是:把文章写得美一些,不是完全为了好看,主要是为了把内容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更好一些。一般说来,文章的美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之美。具有音乐之美的文章念起来音韵和谐,十分悦耳。另一种是图画之美。具有图画之美的文  相似文献   

6.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得“朴素自然”,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呢?我以为,关键的一条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对于语文的教与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无可否认,由于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解,现在的不少语文课,甚至不少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级别的公开课、参赛课、示范课,异化为了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心理辅导课,等等,表面热热…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个性写作就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张扬自我的个性。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泉水叮咚也是美。“郊寒岛瘦”、“关东大汉”与“妙龄少女”各臻其妙,摇曳生姿,方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即使立意再新颖、思想再深刻,如果语言不出色,也难称佳作。富有文采的表达,能够使文章展现出意境美、情趣美或哲理美。一、朴素见真情作文的语言,不要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注重其内蕴的深刻性。朴素自然的表达,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素洁之美,往往能够更真切地传情达意。如,优秀作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9.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棵老师说:“语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课首先要上出语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聚焦于语言字本身,凸现语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相似文献   

10.
记叙文的语言华丽含情固然是一种美,那说明文的准确、周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环肥燕瘦,自有美趣。说说明文枯燥,语言上恐怕也是一个原因吧!但是,我认为,说明文的不枯燥恰恰也在此,因为这里有一种科学的美、逻辑的美、理性的美。再结合说明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说明文“物、理”自有动人之处,只有抓住了说明文本身最大的特点做文章,才能挖掘出说明文最大的美趣来。  相似文献   

11.
论平淡     
平淡是指以纯朴的语言和形式真实鲜明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中外文学家都极力追求文章的平淡。平淡有四点要义 :第一要真 ;第二要朴素 ;第三要勤于观察 ,精于构思 ;第四要看作者的个人气质。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审美境界 ,平淡不等于平常、平庸。我们主张平淡 ,并不否定其他风格流派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个性写作就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张扬自我的个性。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泉水叮咚也是美。“郊寒岛瘦”、“关东大汉”与“妙龄少女”各臻其妙,摇曳生姿,方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质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角度一无言之美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层次意蕴异常丰富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一种空洞感和乏力感。甚至越是华丽的言辞,越是会把本来的意思扭曲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4.
缠足与放足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称没有什么内容的长文章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裹脚”就是古代妇女缠足的长布条。古代妇女为什么要缠足呢?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想入非非想念吴妈时写道: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吴妈“脚太大”,是没缠过的“天足”,阿Q认为“天足”不美。为何“天足”不美,“小足”才美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和放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四季之美》所在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前者指向阅读目标,后者指向写作目标。《四季之美》这篇课文内容浅近易懂,结构工整规范,在看似朴素的语言中隐藏着作者特有的写作密码。比如,第1自然段按照时间推移,巧用动词生动有序地展现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之美、柔和之美;  相似文献   

16.
郭家海老师在本刊第五期上撰文说“真理是朴素的”,我们赞同之余还想补充一句:“朴素”的并不都是真理。我们相信郭老师的真诚。他以“朴素”的思考,用“朴素”的语言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课例”作了酣畅的批评。但其中的一些逻辑、观点未免太“朴素”了,我们不敢苟同,觉得有澄清的必要。首先是逻辑。郭老师认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问题之一是彻底否定历史,属‘一把火烧光类’”,接着摆出了“孔子《侍坐章》中体现的教学观念比今天还自由”的证据。郭老师因为看到了我们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目的的阐述: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评点学生作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评讲学生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文评点时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千差万别,写出的作文各具风采,教师要保护学生写作的天性,适当加以鼓励。学生的习作跌宕起伏、故事性极强就可评点为:“诚如《水浒》也,曲折动人,荡人心魄,是记叙的典范。”学生的习作词藻华丽、语言优美,则评点为:“我陶醉于你优美的语言中,经历了一次美的洗礼。”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朴素美由内容的朴素美和形式的朴素美所构成,并使二者完美融合。内容的朴素美由内容的真、善二个维度来建构。其中,真包括真的理念(信念)和真的情感。而真的情感蕴集了朴素美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从而决定了朴素美的其它维度。善就是利人、向人。形式的朴素美是内容的朴素美的外显,由外部特征的“直”和“白”二个维度建构而成。其中,直主要是指语言上的平易通达。白是种“洗尽铅华”的艺术手法。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在这二个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提到的“朴素美”并不只是单一的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创作者内心最自然真实毒情色彩的抒发。具体到书法领域,早期甲骨文字所蕴含的古拙质朴的美正是“朴素美”的集中体现。而延伸到后来的一些经典名帖,除了本身的书写技巧外其中蕴含的自然朴素之美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书法的“朴素性”在艺术美学领域内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认识张齐华老师,首先是从2003年听他的《圆的认识》开始,今年又听了张老师的《认识分数》——获得2005年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二名之后,我觉得张老师的课有了质的飞越。他的课有一种无比的震撼力,每个人都没想到枯燥无味抽象严谨的数学课竟能如此的“美”。张老师说课时引用了一句话“:朴素中追求深刻。”是的,但这种朴素不是最原始的朴素,是如文章的三境界中的“平淡——华丽——平淡”的最后境界,这种平淡不是开始的懵懂无知的轻飘如纸的平淡,是有了前面青涩的平淡、耀眼的华丽作了铺垫作了底蕴的平淡。这种平淡是有厚度的,是有重量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