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阿Q,显然是集国民性弱点之大成的不朽艺术典型。因为在阿Q精神(主要指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中,就包含了鲁迅心目中的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主一奴根性、马马虎虎等等国民性的主要弱点。鲁迅就说过,他所以创造阿Q这一艺术典型,就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①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读中学时,阿 Q 是个什么典型,胡里胡涂;教《阿 Q 正传》,照参考书说,“阿 Q 是落后农民典型形象”,嘴里说着,心里一点也不踏实。这是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就算一个落后农民,存在着严重缺点,但也不至于如阿 Q 一样,一丁点好的地方也没有:欺软怕硬,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现实失败,愚昧麻木,敌友不分……阿Q 的“革命”,也只是为自己得到元宝、洋钱、宁式床和女人……总之,从阿 Q 身上找不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传统的“阿Q农民”说提出不同的看法;阿Q是一个由市民阶级制造的零工的典型.文章认为:从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看,鲁迅无意于把阿Q塑造农民的典型;把阿Q作为国人魂灵的典型还是作为农民的典型来写很不相同,鲁迅是把阿Q作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塑造的;从性格和心理看,阿Q缺乏农民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思想性格看,阿Q应是市民阶级制造的一个无财产、不属于任何公认等级的村镇中的零工.  相似文献   

4.
江洁 《文教资料》2011,(16):15-17
因为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身上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的弱点具有典型性,所以对阿Q形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学术界对阿Q形象的研究多且深入,学者们偏向于认为阿Q是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但他们忽视了阿Q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自觉性"。阿Q虽然愚昧和麻木,但他的自觉性仍在文本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文试图从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对其所包含的"自觉性"加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阿Q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阿Q是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是公认的,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却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一九五七年以后,不论争论的各方意见怎样分歧,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不同意作者鲁迅自己的说法,即不同意说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是“暴露国民的弱点” 的一个典型,认为这是一种“不妥当”的说法.但是,今天,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想影响正在肃清的时候,如果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我们应当对鲁迅先生的观点给予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7.
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甚至人类的普遍弱点,国民性的提法是否科学,历来的看法,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本文打算就这几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鲁迅研究者和对这几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 一 阿Q精神确实暴露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国民性的弱点。 要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分析作品所取得的客观的社会效果。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首先必须研究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同时,正视和分析《阿Q正传》发表后所引起的反响。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小说创作。其中《阿Q正传》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内涵极为丰富、驰名中外的艺术典型。 阿Q之所以被誉为成功的典型,是因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艺术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政治上备受欺压、经济上饱受剥削的悲惨处境,概括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要求,反映出他们渴求改变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鲁迅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剖析,独到地探究了“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为我们找到了旧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正如他自己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所说的:“我的方法是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我认为鲁迅写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和一系列言行,其目的在于运用细节描写揭示国民的精神麻木、愚昧和至死不觉醒,“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为何要写阿Q画圆呢?一方面,阿Q被抓入狱、临刑前按惯例要签字画押,但阿Q却不识字,所以只能以画圆圈来代替画押。由此观之,阿Q画圆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5.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可以和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典型相媲美的不朽形象——阿Q。阿Q是一个落后而尚未觉悟的农民,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9.
陈奂生和阿Q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农民典型,二者又表现不同.陈奂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乡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不同,物质生活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丝毫掩饰不住中国农民质朴,憨实的本质.然冥冥中,总有份默契.陈奂生的自骄,阿Q的自负;陈奂生的“看得穿”,阿Q的“善忘却”.短暂的精  相似文献   

20.
《老Q正传》是陈传瑜的近作。作品文笔老辣,诙谐幽默。作者以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个名叫古镇的农村为背景,仿鲁迅《阿Q正传》的写法,塑造了一个我国新型农民的典型——老Q。老Q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农村,被愚昧无知的人们奚落、嘲笑、孤立。表面上看去老Q与阿Q只是一字之差,仿佛相似,其实不然。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愚昧、无知的农民典型,而老Q实质上恰恰与他相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