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唐代风靡一时的西域乐舞——胡旋舞与胡腾舞,是唐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极具奔放舞姿和新奇旋律,现代大量少数民族舞蹈,尤其是新疆民族舞和蒙古舞中依旧保留着唐代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印痕。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胡旋舞传入中国。后唐朝统一天下采取开放的治国方法,与各国贸易通商,国力日渐强大,传至玄宗达到鼎盛时期。胡旋舞便于此时盛行,上至皇亲国戚下及平民百姓,人人都争相学跳胡旋舞。风雨飘摇数千载,流传至今,为世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3.
韩休墓乐舞壁画自出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其乐舞演出类型,学界说法不一。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和相关的乐舞壁画,对韩休墓乐舞图像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壁画演出内容并非胡旋舞或《踏摇娘》。该乐舞图像将传统的"长袖舞"和异域"胡腾舞"置于同一画面,反映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域外乐舞演出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过渡,折射出唐代社会对外域及本土乐舞艺术接纳方式的转变,释放出盛唐之后乐舞深度变革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唐代西域胡商在内地的活动及唐王朝对其的管理,与当代新疆维吾尔族赴内地务工经商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和相似性。通过梳理唐代西域胡商在中原的活动以及唐王朝的管理措施,对我们做好当下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胡旋舞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民族,即汉文史籍所称的"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昭五九姓",以善于商业活动而著称,同时他们还"好歌舞于道".在与中原进行商业贸易的时候,粟特人将本民族的乐舞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进而胡舞胡乐在大唐帝国风靡一时.唐代诗人元稹在<法曲>中对于这一情景有所描述:"自从胡骑起烟空,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转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诗人王建<凉州行>中也反映了唐代西域乐舞风行的情况:"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相似文献   

6.
胡饼和烧饼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可见,盛唐之际,胡食极为流行.而唐代僧人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曾提到:"胡食者,即餫(饢)、烧饼、胡饼、搭纳等是."此处,"烧饼"和"胡饼"并列为胡食,都是流行于唐代的外来食物,但对于这两种食物的异同,历来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7.
《庐江民》是唐代《宣室志》中一则志怪小说。通过历史语境与文本分析,可确定《庐江民》描述的是唐代江淮地区胡人举行祆教仪式"泼寒胡戏"的场景,所记录的仪式细节为祆教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民俗志资料。《庐江民》也为研究志怪小说、民间文学、宗教仪式历史上复杂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8.
余建华 《兰台世界》2012,(36):63-64
唐代剑舞是中国古代剑舞发展的集大成者,探究唐代剑舞的历史发展对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逸征 《图书馆杂志》2004,23(2):75-78,44
在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大量来华的胡僧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也给当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素材。《太平广记》所收唐代小说中所表现的胡僧形象,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无不具备神奇的法力,同时又被很极端地划归为“超能”与“无能”两大类别。这与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争斗有关,也与胡僧的“外国人”身份有关。唐代小说中的胡僧形象脱离了真实,带有道具的功用,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宗教文化风土。  相似文献   

10.
高举红 《晋图学刊》2006,(4):76-77,79
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献信息的交流,使几个参加交流的国家和地区都受益匪浅,特别是我国唐代政治经济出现的空前繁荣景象,便是这种交流结果的最好注脚。文献信息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民族的发展与信息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胆而又结合自身的实际吸收异质信息是社会民族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只有经常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革故鼎新,才能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1.
马格侠 《兰台世界》2012,(18):75-76
招魂葬作为中国古老葬俗的一种形式,在唐代极为流行,甚至进入中原的胡族也为死者进行招魂葬。当时招魂葬的形式有三种,这种葬俗的流行是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夫妻合葬的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唐代初期开始,就有大量粟特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入华粟特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参与政治生活,也是唐代入华粟特人完成从异域民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异域民族,入华粟特人在参与唐代政治生活过程中自然体现出自己的某些特殊性,这在  相似文献   

13.
林英先生的《唐代拂棘丛说》一书,作为蔡鸿生先生主编的《中外交流历史文丛》的一种,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陈寅恪和岑仲勉两位先生开创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传统,由此相沿不辍。姜伯勤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林悟殊先生的《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华书局,2005),都是中外关系史领域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有不少诗作描写了"胡姬"形象。她们多数是唐代来自西域的粟特女性,她们往往是在唐初中期粟特人大量入华时进入中原地区的,当然也有一些是经丝绸之路上进行奴隶买卖的商胡贩卖来到唐朝的。  相似文献   

15.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颁布的内附蕃胡赋役令中税银钱的对象理应包括突厥等内迁民族。唐代北方缘边地区是从境外输入银钱的,有一定数量的外来银币支持税收政策的实施。材料分析显示突厥等民族是缴纳银钱的,出土萨珊银币从7世纪分布空间发生变化,向突厥等内附民族征收银钱应该是导致萨珊银币东输的一个重要因素。颉利可汗败亡后,虽然东突厥人失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但是内迁后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居中转贩贸易的角色并未发生改变。向其征收银钱一方面保留了他们在商道上的既得利益,具有对其进行安抚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唐政府集中白银的方式之一,具有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贸易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宋彻墓志》以及武周《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中均有洛阳胡坊的记载。结合《洛阳伽蓝记》等文献的记载,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俑以及隋唐墓志对于祖先洛阳行迹的追述,可知墓志中的胡坊应该渊源于北魏时期在洛河南岸安置西域胡人的慕义里,由于大量胡人聚居于此,故有此称谓。直到唐代前期,胡坊旧称尚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胡坊村。两方墓志中胡坊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古时期大量西域胡人来到洛阳的历史事实,承载了这一时期北魏洛阳城胡人汇聚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兴盛发达的时代,唐朝自信、宽容的民族性格在唐代服饰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唐代女装更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是仿制中原文明建立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和社会文化都以唐代文化为基准。在宫廷建筑上更是以唐代大明宫为蓝本进行建造,在融合当地民族建筑特色后,形成中华传统建筑艺术宫廷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宋丹 《兰台世界》2012,(30):57-58
唐代各民族各地区以及中外之间的各种交流频繁,人口流动逐渐形成一种常态化,唐代旅店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十分繁荣.本文拟述唐代旅店的历史称谓、历史地理分布及旅店经营模式,从而探析唐代旅店繁荣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术界自本世纪30年代涉入昭武九姓粟特人的研究,至今已相当发展。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中外文献的诠释,这个问题必将深入下去。墓志是研究古史的珍贵资料,所幸的是,唐人墓志里有不少涉及到昭武九姓胡人,而学者们对此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本文仅依据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撷取若干例证,并辅以其他志铭和史籍文献,对入华粟特人及其活动作一些分析,意在探索胡汉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