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静 《学语文》2016,(4):29-30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能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又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阅读活动不能只追求整体化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在师生"抛"与"接"的互动中见"真义"。要让学生在"读"中赏景、体情、悟理。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的曹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的,这节课在教师自己"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了音乐美、读出了散文美、读出了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读"进了语文世界,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阅读达到上述要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快乐的阅读,让学生"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5.
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但教师往往注重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钻研、涵泳予以关注。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设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美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相似文献   

7.
常虹 《河南教育》2015,(4):24-25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四步读书法"让学生展开学习,即认读、解读、品读、创读。认读是要读对,解读是要读懂,品读是要读出美,创读是要读出新意。下面我就以"秋天多么美"为主题的课堂来谈谈我的语文教学以及思考。"秋天多么美"主要包括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里的儿歌《秋天到》。《菜园里》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儿歌《秋天到》则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受  相似文献   

8.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师课前备"读"是指语文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通过反复读,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的过程,成为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一个"读"字。只有读得好读得透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自古以来就有"声为至清者"一说。从而可见读的重要性。学生要想在阅读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从读上下功夫,要充分地研读,读出感知、读出语韵、读出情感。因为朗读的根本就是用嘹亮的声音将文字赋予一种表达艺术。所以,"读"是文本和语文教学的桥梁。"读"一直伴随在中学语文教学,因此,要想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发现,即使多次地进行朗读,学生还是不能正确断句,从而读出文言的味道,引发了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融入感悟,读出文言的魅力的思考。观摩了一节常态课后,发现在教学中必须落实好"试读、译读、悟读及背读"这几个环节,在各环节中落实"有效朗读"。  相似文献   

12.
本色中绽放出精彩 一、“读味”足 叶老师非常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如:对三处写景的句子进行引读、品读、赏读、带着动作读等,读出了湖水的平、静、清,读出了湖水的美;读出了山石的动势、动感,读出了山石的奇形怪状;读出了小鱼捉迷藏的快乐,读出了小鱼嬉戏游玩时的顽皮和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是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诵读背诵所谓诵读背诵,也就是通过反复地"读"达到"诵"的目的,是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不刻意采用背诵的方法,仅通过反复地读而达到熟练成诵的方法。诵读背诵是一切背诵法的基础,但"读"也是讲究方法的。比如,读一定要专注,一边读一边思考,才能读进文本,读出滋味。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背诵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读准字音。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要求学生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重视了"诵读"的教学法,但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是学生的一种积累和背诵。本文从"诵读"应读明句读、应读出节奏和语调、应读出"佳境"、应给学生留白的空间四方面来阐述,还"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读"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太少.即使是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读,没有真正读出问题与读懂文章.不少语文教师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器皿"灌".  相似文献   

17.
朱洪青 《考试周刊》2015,(18):39-40
阅读教学要践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读,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善读课文,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在读中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古诗文教学更应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古诗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读要有不同的策略:初读环节要过生字新词关。要通过初读让学生认识生字、学习词语、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把诗文读通读顺;熟读环节要读出节奏,读出诗味。按照诗文的韵律,尽可能把诗文读出抑扬顿挫;品读环节要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文所表达的主题,从而与诗人产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训练要有成效,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具体指导.教师应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循序渐进,力争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读出味,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模仿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真情实感,必须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发挥想象,感悟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当然在朗读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让学生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