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士解腕     
典出《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陈泰是三国时魏国的将领,曾担任过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等官职。他在代理征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竹书纪年》中以《后汉书·西羌传》所引用的条文为例,与从《史记·秦本纪》找到同样的内容比较,来分析与秦仲死亡年度相关的问题。在《史记·秦本纪》和《后汉书·西羌传》的系年之间发生两年的误差,一般认为《后汉书·西羌传》的记录来源于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秦本纪》相比更有信赖性。但是,《集解》徐广注、《索隐》以及李贤注所说的"竹书纪年"并不一定是同样的版本。徐广注所引用的可能是自西晋至东晋、刘宋传承的南朝系列版本;《索隐》和李贤注所说的是自西晋经过五胡十六国、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北朝系列版本,这两种版本一致的可能性并不太大。而且,《集解》徐广注和《索隐》并没有提到《史记·秦本纪》的错误,怀疑在古本《竹书纪年》是否记载秦仲死亡年度。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后汉书·西羌传》里的相关条文来自于《竹书纪年》,所以还不能以这些资料来修正《史记·秦本纪》的错误,而还要信赖《史记·秦本纪》,充分肯定其本身所含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4.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文》2007,(11):107
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后汉书·儒林  相似文献   

6.
我国疆域辽阔,同名异地之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因而,阅读古诗文时,稍有不慎,便会张冠李戴,造成对作品的某些误解。因此,阅读古诗文时,若遇到这类情况,切不可想当然,应该细加考核,以免迷误。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里的燕山,即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标爱山。《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与耿秉击败北匈奴,“登燕然  相似文献   

7.
(43)络绎不绝连续不断;往来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往频繁,前后接连不断。(络:缠丝;缠绕。绎:连续不断)骆驿不绝同"络绎不绝"。一般写作"络绎不绝"。语出《后汉书·南匈奴传》:"[逢侯]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路上是骆驿不绝的行李车和人。"又作"络驿不绝"。语出《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数遣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驿不绝。"(络  相似文献   

8.
李娟 《现代语文》2007,(6):104-104
对外汉语教学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在《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被提到。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原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后汉书·儒林列传》:"匈奴亦遣子入学。"兴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  相似文献   

9.
投笔从戎     
<正>【原文】投笔从戎【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位很有名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相似文献   

10.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再次证明,汉代"有秩"和"啬夫"实乃两个独立官名:"有秩"分"官有秩"和"乡有秩"两类",啬夫"分"官啬夫"和"乡啬夫"两类。中华书局版《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后汉书·百官志》关于"有秩、啬夫"之点校正确无误,是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后汉书·耿弇传》教材释义:有志者事竟成指有志向的人,做事情一定会成功。刘心武在《立体交叉桥》中写道:告诉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两句格言最灵验!我看未必。诚然,志向很重要,它指引着我们前进,人要有乘风破浪的远大  相似文献   

12.
《太平御览》所引《李固外传》记载表明,李固遭黄门常侍飞章诬奏,其死与马融无关。任武都太守和南郡太守之间,马融曾任大将军梁冀从事中郎。李固于质帝本初元年(146)闰六月被免去太尉之职。《后汉书·吴祐传》称"诬奏太尉李固",表明马融替梁冀诬奏太尉李固当在冲帝永憙元年(145)。马融颇具文名,且时任梁冀从事中郎,梁冀诬奏李固的"飞章"出于其手不足为怪,故《后汉书·李固传》所载"飞章"当出于马融之手。  相似文献   

13.
南越,亦称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注:“骆者,越别名。”它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中部地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215448,口1372289。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七郡有户375624,为前汉七郡户的1.7倍。口1931843,为前汉七郡人口的1、4倍(《后汉书·郡国志》对郁林、交趾两郡户口没有记载,著者暂按《前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青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而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例①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而非并提修辞手法,否则文意不畅:将军历经千百次残酷的斗争都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  相似文献   

15.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57-57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丹阳山越围太守陈寅夕,夕寅击破之。"其时徽州属丹阳郡。山越是居住在先秦百越地区,以山区为根据地,汉、越二族劳动人民共同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山  相似文献   

16.
古有《后汉书·帝纪》:"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南朝梁有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时,又煎之以时日。"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所以我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也应该把握住语文带给我们的无尽奥秘。  相似文献   

17.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15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到了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语出《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董卓传》中的"搜牢"一词,向来为训诂难点,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论说。本文从相关史实的角度进行考察,指出其正确的意思应该是"搜索粮饷",不必曲为他说。  相似文献   

19.
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  相似文献   

20.
"劓女"是《后汉书·西羌传》中与无弋爰剑同时出现的一位西羌始祖,其相关史事除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草草一笔之外,其他古籍史料中皆不见,并且其史事记载本身存在诸多歧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劓女"是范晔独撰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