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合作学习也越来越频繁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转化为"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合作与交流中,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知识、方法,交流情感、提升理念,实现共识、共享和共进。但我们的课堂虽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增加了,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却没有达到期望的"高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中英语新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建立一种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新型关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大胆实践,转变教师的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节课都要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分配的任务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我们把课前、课堂和课后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吴畅 《语文天地》2011,(21):18-19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是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重视"沟通"与"合作",重视探究式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合作学习也越来越频繁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转化为"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合作与交流中,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知识、方法,交流情感、提升理念,实现共识、共享和共进。但我们的课堂虽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增加了,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却没有达到期望的"高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师生角色转换,倡导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的环境,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将潜在的学习能力发掘出来,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合作学习,突破难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朱建忠 《地理教育》2013,(Z1):66-67
<正>一、"自学探究·合作享受"教学模式含义"自学探究·合作享受"教学模式,是运用"设疑置问、自学探究、质疑合作、共享快乐"等实践环节,老师预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课前初步了解和探究课堂应掌握的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质疑、总结、提升等学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锤炼积极进取的品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悟"合作才能双赢"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祝旭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3):110-111,119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凸显每个学生的地位,使他们均有较多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音乐课堂中的"互动"是通过师生合作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一般是由老师先发起,学生了解之后老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或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和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9.
赵宁 《安徽教育》2010,(5):39-39
<正>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师生之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可是,经常有语文教师埋怨:学生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太差,无论是老师慷慨激昂还是温柔委婉,学生老是"尊口难开"。按理说,处于活泼好动、容易接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想让数学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必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本领,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训练思维、增强信心、张扬个性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高志娟 《成才之路》2014,(27):41-41
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审视今天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中以师生单向互动为主,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堂交往单调低效,地理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课堂交往形式,提高课堂交往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主体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的阅读、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课本之间平等沟通对话的过程。"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应是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新的教学思想确定的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师生间的积极合作、经验共享、沟通对话。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课堂上的"领导者"变为"参与者",从"灌输"形式的教学变为"提示"形式的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参与、互动、指引、提升的作用,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身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互动研究的能力,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加大。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任务驱动型"课堂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推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政治课堂不应只是老师的课堂,还应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全方位参与的课堂。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合作性学习的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合作课堂,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合作小组竞争,实行奖励机制,让学生乐于提问;多方合作参与,创造对话环境,让学生有效提问;师生共同合作,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合作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变得更为主动、课堂更为高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增进师生的感情;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发展.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地概括为"三动":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行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行动体验中学;互动--师生交流、生生探讨,让学生在碰撞交流中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营造民主氛围,实现教学形式开放开放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师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聋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地发展。教师应参与聋生学习,而不是支配聋生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预留自主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与合作;要适时调控,合理把握学生的参与过程,以提高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让数学课堂因"自己参与"而精彩。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它伴随着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新课标的实施,各地各学校积极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强调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就实施过程来看,我们经常看到的往往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质疑的少,老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少的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体,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