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程度是评判旅游扶贫效果和惠及面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各项旅游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很多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退出了贫困县名单,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旅游扶贫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村民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研究来进行评价。以炎陵县炎帝陵社区为案例地,利用数理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当地村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当地村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经济效应表示赞同,对负面经济效应也持赞同态度;村民对旅游扶贫带来的积极社会效应感知强烈,但对消极社会效应保持中立态度;同时村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环境效应和负面环境效应的感知都非常强烈,且看法一致。这说明旅游扶贫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地村民能够感知到旅游扶贫带来的积极效应。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贫困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叠加效应和带动效应,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降低旅游扶贫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以人为本"和"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贫困人口的受益与发展应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本文在梳理国内旅游扶贫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扎尕那藏寨贫困人口感知视角展开研究。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和模糊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扎尕那藏寨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一般。未来应在宣传营销的基础上,重视参与,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精准化程度,注重脱贫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旅游扶贫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的感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旅游扶贫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素质、保护黄土地貌等作用。谷咀村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对旅游持明显的支持态度。今后在旅游扶贫中,应注重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提高居民在旅游企业中的就业比重。同时,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发挥特色农业、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景区带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应学院学报》2019,(5):48-52
景区带村是利用景区市场助力乡村脱贫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不少景区带动作用有限、扶贫绩效不高,存在景区带村主动性不强、旅游扶贫机制不完善、贫困村民参与旅游业能力较低、扶贫项目同质化现象明显等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政府沟通、政策引导提高景区的主动参与意识,并建立良好的旅游扶贫机制及造血式扶贫策略,充分调动村民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构建景村一体化旅游发展体系,促进景区带村旅游扶贫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探究人口统计因素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影响,以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以邯郸市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测评旅游扶贫效果,找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因素对居民感知的社会文化扶贫绩效有显著影响;2)年龄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3)文化程度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4)家庭收入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5)职业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芋头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村落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感知;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感知明显,对经济效应感知较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芋头侗寨现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经济效应并不显著;二是芋头侗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地的身份,旅游精准扶贫要以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主。未来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及扶贫工作队在后期的扶贫工作中,仍应重点考虑提高居民旅游服务技能和素质,以增加居民参与旅游度;并合理平衡旅游收益,保障居民受益均衡;最终通过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村落遗产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问卷、访谈调查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南阳市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南阳市作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南阳市区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总体上对旅游业持较为理想的支持态度;不同性别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差异不很明显,男性略低于女性;年龄越大,对旅游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越强;文化层次越高,对旅游经济和环境影响感知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越弱;个人收入越高,旅游感知越强.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摘帽的村落多达700个以上,且大多分布在“燕山—太行山”集中特困连片区,其旅游脱贫模式值得关注。旅游脱贫村落的农户生计可持续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研究发现,“政府+村民+村集体”“政府+企业+村民”及“村集体自主开发”是河北省常见的三种旅游脱贫模式。为保障农户在旅游参与中的生计可持续性,自组织视角下的内生动力系统和他组织引领的外部支持系统对旅游脱贫村未来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实现从经济扶贫向非经济扶贫路径转向,与社会企业等他组织建立合作共赢关系,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苗寨旅游是湘西旅游的重要内容,村民的旅游意识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凤凰县苗人谷与千潭苗寨村民的旅游感知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发现,湘西苗寨村民对旅游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大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认可与支持度很高,对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的感知虽有所意识,但感知不够强烈,这是湘西苗寨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怀化是武陵山片区暨湖南省大湘西地区脱贫攻坚的核心区域,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近年来,怀化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扶贫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深入分析怀化旅游精准扶贫现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怀化在发展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着旅游扶贫产品开发靶向不精准、贫困户主动脱贫导向不精准、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向不精准、贫困人口利益维护不精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政府主导、加强"扶志"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旅游扶贫是解决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居民作为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目的地旅游业成功的关键。文章以砀山县光明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的感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比如旅游扶贫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等作用,因此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对旅游持明显的支持态度。为了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当地政府应注重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参与旅游的深度,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丰富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旅游扶贫基础;通过加强政府主导,规范市场运作,来创造良好旅游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不仅是深化全域旅游的关键步骤,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茂县坪头羌寨为例,通过对村民进行的乡村旅游感知调查,利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四川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影响效应,总结出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要素体系。结论显示,村民对乡村旅游的经济受益感知较强,对农旅融合形式感知强烈,对融合环境感知明显。提高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将有利于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河池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内涵,并加以重构。通过加强河池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协同开发,依托产业支柱构建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五化”旅游基地,以村民积极参与为纽带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等路径,构建“五化”旅游基地。同时,河池“五化”旅游基地的构建也要坚持政府支持与乡村自立相结合,构建新型脱贫体系,加大改革力度,由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环艺、建筑等多学科专业人士联合行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南岭走廊曾经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是一条以汉—客家、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走廊,当前脱贫村寨和脱贫群体发展脆弱性突出,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分析其原因,既与乡村传统社会性因素沿袭有关又与乡村结构性改变相连。针对南岭走廊民族脱贫区域发展脆弱性特点,基于乡村韧性治理理论,南岭走廊脱贫村寨内生发展动力可通过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主体韧性、文化韧性、体系韧性等多维度韧性治理进行提升,以增强村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内生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2):68-78
居民是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利益的相关者,从居民的视角了解旅游城镇化发展对雁洋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推进雁洋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旅游城镇化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以旅游城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三个指标构建雁洋镇旅游城镇化居民感知的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雁洋镇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持中立态度,同时居民对旅游城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存在"社会文化生活正面影响"、"社会经济正面影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正面影响"六个影响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显著公因子,同时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居住时间以及不同户口所在地的居民群体间对旅游城镇化的感知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方式已经得到贫困地区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如何评价、衡量旅游扶贫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绩效状况已成为研究焦点.国内外有关旅游扶贫绩效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突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文章从旅游扶贫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入手,构建了基于农民受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关联的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规划制定、项目验收、战略选择及调整等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甘肃省玉泉山庄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到当地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感知态度,之后采用SPSS 25.0软件对当地居民有关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居民对此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鉴于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不同的旅游发展策略调控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获得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真正通过产业兴旺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喀什旅游的发展实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喀什市少数民族社区(高台民居)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影响感知,分析探讨民族旅游的开发给民族社区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以及各方面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居民的感知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最终推动喀什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