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教育即对话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教育即对话"倡导把现行教育中束缚学生的传统教育范式转换为教育对话范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对话范式。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攀峰 《教育科学》2003,19(5):15-18
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4.
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本文认为,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5.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其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动着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展开教育活动的前提,他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双赢的关系。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达到理解和协调一致,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则是主体之间的真诚对话。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对话是生活与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对话也是学校师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近年来,教育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独白式教育将由对话式教育代替。一、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不同于独白,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对话作为认知方式,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是阅读行为本质的体现和表达。阅读行为作为个体的一种理解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阅读背景、经验、学识基础等存在差异,所以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在21世纪的今天,对话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从对话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教育基本上经过了从"对话"教育到非对话教育再到对话教育这样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这里的“对话”所蕴含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话”是网状的。教师备课时,主要是教师和文本在对话;学生阅读时,主要是学生和文本在对话;当老师请学生谈感悟,谈理解和体会时,是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在对话;当学生讨论时,是学生个体与小团体的对话。总之,“对话”不仅是一种手段或方法,它更是一个理念与策略。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意味着…  相似文献   

10.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过程本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过程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人文教育是作为整体的教育存在和作为教育的整体存在的表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整体融通、相互建构生成的一种存在性、一体化联结,其呈现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对平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边缘对话和全面成人理念的树立。这样一种教育存在及存在展开的生存形态,具有关注教育过程、兼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调成人的精神取向等特点,它表征着教育谋求自身完整存在的某种完成,推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本真的教育,促进教育致思转向生成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创新的温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教学也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社会的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投入,创新教育刺不容缓。对话教学与创新教育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并不是冰与火不可通融。相反,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话中孕育着创新的契机,创新教育需要对话教学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学领域的回应。教育中不存在旁观者,对话教学的前提即是参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身也就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本身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对话活动。对对话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无疑会推进对话教学最终有效的展开,笔者试图从四个维度对对话教学展开探讨,进一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窥其摄人心魄的芳容。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教育意义深远,它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环保教育应从孩子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个体人力,即作为个体的人所蕴含的各种力量。人力的提升是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以培养人为目的教育活动是人力提升的主要力量。教育在个体人力提升中的作用应引起我们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对象是人 ,现存德育对人的关注远未足够 ,还必须从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整体的进一步拓展 ,把“人”作为德育的基点 ,以培养人的情感为关键 ,人的实践为动力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整合其必要性源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二者的整合关键在于弄清区别与联系,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如何走向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铁芳 《教育研究》2005,26(4):8-12
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周遭“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让个体面对世界大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又具有整体性,作为整体的教育,其目标就是个体人生的完成,即实现个体人生的整全,追求个体人生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走向哲学,走向教育存在本身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