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人”理念的泛化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经济人”应回到自己经济行为的“场地”上去,“道德人”则应在道德行为中起指导作用,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斯密问题”人手,证明了该问题是不成立的;进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统一的可行性。为了解决当前二者存在的偏差。建立经济与道德相统一的评价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关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有关经济伦理的讨论中,经常会涉及“经济人”这一术语。但究竟什么“经济人”?“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什么关系?“经济人”概念的合理性及限度在哪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伦理学界讨论甚少,经济学界的讨论也仅限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层面。笔者认为,从经济伦理角度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解。 一 “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出发点,据说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  相似文献   

4.
本以“斯密难题”为切入点,论证“斯密难题”不过是个假问题而已,并深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在必要的张力下的统一,而不是截然的割裂,它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因此,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人,才是完整的“社会人”,这一点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食品企业的自我治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理想途径。企业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统一体,不管是作为“经济人”还是“道德人”,企业都有自我治理的内在动力,然而现实中存在的障碍,如道德败坏的示范效应、信息的不对称、道德优势转变我竞争优势的长期性等,使得这种良好的可能性难以转化为现实性。可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食品市场信息透明度、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自治体系来化解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但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规则的集合,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制度伦理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9.
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生产”为主题内容的现代经济伦理深深地扎根于深厚的儒道互补的传统道德之中,其内在关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一脉相承,更重要的还是在对传统道德的辩证扬弃,执著于实现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是驱利的,所以在任何交换或交易活动中,人都有采取机会主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完备的制度对“经济人”进行有效的约束,抑制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如果制度存在漏洞,给“经济人”有机可乘的话。他就会失去理性,“经济人”的伦理准则就会崩溃。“经济人”道德核心在于遵守市场经济制度的理性和在此牲础上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神,树立这种道德关键在于制度服务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的损失必然会影响“经济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是一种关于人的普遍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的人性假设,它在经济活动具有道德属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而同时它也且定道德限度,制度伦理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道德的“经济人”的最终实现还必须经过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悖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作出了周密分析,以此考察公务员的行为,可以发现其身上的“经济人”理性的必然性。因此,只有客观地对待人性,并在人性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有意识地发扬“道德人”理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6.
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 ,民法以人为本 ,与人性更有密切的联系 ,民法是以民事主体为“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的 ,“经济人”指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本文拟从民事主体“经济人”假说入手 ,分析其人性基础 ,指出“经济人”的自利怀与有限理性与“性恶论”不谋而合 ,得出民法乃是以民事主体“人性恶”论为前提预设 ,正是着眼于防范人性恶 ,整个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方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关于人的局部特性的假设,在解释人的利他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透过“社会经济人”假设及其内核分裂与激活模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并彰显个人利他行为的偏好,从而在人与制度的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人”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契合,实现一定“道德阚”中个人追求快乐最大化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 ,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