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2.
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大学教育中,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合格公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事关能否有效将大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并建构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如何真正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在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共理性”是指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政治生活中对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理性。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导,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公民意识培养。本文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所具有的规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过程。政治现代化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党的重要任务。政治现代化离不开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支撑,而公民教育作为转型中的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合格公民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公民教育——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共理性作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之一,对公民教育具有基本价值定位、提供公共逻辑和评估指标的规导作用。因此,可以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实施公民教育,通过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健全公民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公民教育的制度理性和公共理性化的行为模式等路径,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7.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8.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一定公共美德、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既是大学的应有之义,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但目前大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要使目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完整的公民教育转型,就必须完成大学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变,树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以培育合格公民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真正的现代公民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福的重要条件,是良序社会和公共福祉的基础。公共道德是维护社会共同合作,创造繁盛社会的道德风尚,它保证每一个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承担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的公共理性的表现。公共道德的认同与个人道德修养不同,是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理性的公民对于共同生活的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承诺和实践。培养公共道德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能够依据公民理想,站在公共性的立场,培育公民积极承担公共道德义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最广泛的德育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重视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的合作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能力是现代型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种理性地参与公共政治活动,合理地规划自己生活的能力。公民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公民道德能力为重要内容,关心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塑造好公民。  相似文献   

14.
道德相对主义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道德相对主义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使道德走向价值虚无的困境。道德情景具有客观性、道德主体具有共同性,这为重建道德共识提供了可能。道德最终要有确定性,但确定性不等同于绝对性,人类应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之间保持张力。  相似文献   

15.
Fallibilist pluralism is a moral and epistemological position that preserves both broadly conceived ethical pluralism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earching for a shared moral vision. In this essay Katariina Holma defends fallibilist pluralism as an important epistem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oday's theori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of adopting fallibilist pluralism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which citizens would encounter different others. Holma argues that to be successful, theori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require—in addition to a justifie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a more profound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emotions play in human morality and moral development. Holma also analyzes two philosophical biases that tend to obscur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by emotional dispositions on encountering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6.
礼和乐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荀子将以善为主要依归的礼和以美为主要诉求的乐置于统一的视阈中加以考察,从礼的审美旨趣和乐的伦理定位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善相乐”的礼乐关系思想。荀子的“美善相乐”思想肯定了艺术的道德价值,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但是,它使艺术承载了过多的道德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在其道德共同体的政治构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卢梭认为,培养公民对国家的整体道德认同感是关乎共同体成败的关键,这一诉诸人类心灵的工程有赖于道德教育。卢梭将"公意"的形成作为国家整体人格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赋予人民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公民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将公民对神的崇拜与对国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起到法律等政治体制无法替代的政治作用。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奠定基础的贺拉斯·曼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他发起公立学校运动的目的是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普及知识提高公民实际生活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公民的灵魂,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培养具有美国化精神的好公民。贺拉斯.曼从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国家本位观下的公民教育思想,在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公民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董仲舒思想中蕴含丰富的现代公民素养教育资源,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培养当代公民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有利于政治素养的提高;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当代公民的道德素养;董仲舒的义利观思想中蕴含对当代公民实施正确义利观教育的资源。积极挖掘以上资源对提高现代公民的素养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实践”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人对人的、具有道德的或政治性的活动。人类的德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并获得。作为以“类”而存在的人,国家这一共同体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道德理论经验的责任,分析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依靠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探索重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方式,恢复教育的道德传承和实践功能,从而造就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根本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