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杂文凝结着作家自由的批评精神,是作家用来进行文明、文化批评的利器。它既有着对国民性深刻的剖析,也有着爱国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张扬,在整个散文的花树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花朵。  相似文献   

3.
文艺美学是探讨文艺审美本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等有关方面的理论学科,它对又艺中的美感经验、风格、自由创造能力的实现等有特殊的兴趣。探讨《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就是看它是否在上述方面和问题上提出了新见解,是否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等等。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专门论述作家个性和文学风格。按照这种看法,则曹文亦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批评专著,因为文  相似文献   

4.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5.
推崇客观:茅盾批评思想的核心层面刘锋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久负盛名的批评家,茅盾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建立起来了巨大的对话渠道,他的鲁讯论、冰心论、徐志摩论、庐隐论、落华生论、丁玲论,他对盲禹、萧红、沙汀、吴组湘、姚雪垠、茹志娟等现当代新老作家的推...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文章着重梳理其意在推动文学运动重建的批评实践,概括其求真的批评态度与美文化的批评写作,力图传达给读者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为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批评家,他的批评都是基于对创作的真知灼见。静观理念贯穿他整个的文学批评当中,这与中国古代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有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要求作家能静观生命,达到生命的明悟。注重理性和情感的节制,通过独立思索把对生命的体验展现在和谐的形式当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之批评观惠转宁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即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如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似文献   

11.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戏剧批评史来说,20世纪是它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中国古代戏剧批评采用的是评点式批评方法,就象古典诗话、词话,往往是对文本作出寻章摘句式的批评。这是一种强调审美经验感悟性的批评方法。王骥德、李渔、焦循与金圣叹等人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了独具中国古典风范的戏剧批评,藉此表达了对戏剧的许多真知灼见。中国古典戏曲批评家并不追求创造一种富有逻辑性、思辨性的戏剧美学理论体系,他们只是在戏剧批评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戏后1的独特看法与美学见解,他们各有一套思路与方法,各有一套“家数”,其中有不少戏剧批评是运用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5.
才略批评是评论作家的才气识略及其与作品的关系,从而评判作家创作优劣得失的一种古代文论批评话语。才略批评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分不开。由于才略批评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大多以感悟式的点评形式出现,后人在总结整理时往往容易忽视这样一种批评方法的存在,相应地,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大潮中对它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文章力求还原到古代文论话语的语境中对才略批评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弥补学界对才略批评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并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别样的批评形态和文本解读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沈雁冰、李健吾、李长之、沈从是感悟式作家作品批评中的佼佼。沈雁冰为人生的学批评、李健吾感悟性的印象式批评、李长之感情的批评主义、沈从注重学人性的批评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趣味与追求,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轫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正是接受美学的创立,才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和批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称自己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由于其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剧《西厢记》,金圣叹也是作为小说、“案头书”来批评的,而不去涉及它的剧本、演出方面。对《西厢记》精到的批评,成为彰显和研究金圣叹思想、批评理论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