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听而不闻”怎么办易岚交谈中,常听到有的初中生说:不知怎么回事,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其实也没想什么,可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一句也没听进去。教师在课堂讲课时也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若有所思地呆坐着,点他回答问题,竟不知问题是什么!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好同学》2003,(1)
症状与表现经常感到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上课时,目光游移不定,心思不定,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老师在讲什么.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当转移环境或环境嘈杂时,亦呈现分心现象,无法正常学习。  相似文献   

3.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孩子若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会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对任何事若能专心、投入地学习,不仅学习品质佳,相对地,学习成果也会高人一等。由此可见注意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很容易被周遭的刺激所吸引,或者很容易为身旁的事情分心;如果你们常说: “他一天到晚漫不经心!”这表明你的孩子缺乏足够的注意力。这也许很让你伤脑筋,但是并非不可补救哦!  相似文献   

4.
老师上课常说:“请同学们注意。”意在要求学生上课时要注意听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去完成学习任务。可见“注意”是一种常见而又很重要的心理现象。有经验的老师认为:“注意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体育课大多在室外上,因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稳定。说到这里,教师要问;如何运用“两种”注意,上好体育课呢? (一) 掌握规律,抓住关键,防止分心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注意力是获取知识的窗口,不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射进来。可见,注意力是汲取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分心,这是由于学生自我控制力差,不能做到专心致志造成的;二是教师未能通过一定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要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杨春成所谓“注意力”的问题,有些教师只把它当作“纪律”的问题来看待。这是不妥的。“注意力”的问题,更应该从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去解决。“注意”本来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具有选择性和排他性,也...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容易分散,凭兴趣去认识事物的现象。因此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主观与客观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两个现象。一是以为客观是好的,主观是不好的。二是客观一词出现的频率也就高得多。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没有疑问的吗?以为多说客观就是唯物主义的,而多说主观就是唯心主义的,问题是这样的吗?事物是什么?答曰:“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53页)简言之,“客观存在”。存在是什么?答曰:“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引文处同上,第218页)简言之,“客观世界”。规律是什么?答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引文处同上,第474页)也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所谓起点,是指从什么地方开始。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个起点。当今正在热烈讨论的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一个起点问题,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发展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颇大:有的说:“毛泽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问题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初中阶段,学生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但是对于自己为什么会分心,如何看待分心这件事以及如何打败分心,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感悟。因此,辅导教师尝试运用叙事对话的方式来开展注意力的辅导,通过问题外化的对话——画出分心小人,独特结果的对话——我与分心小人的战争,重写故事的对话——克服分心小人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与领悟找到避免分心小人出现或克服分心小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乔叟“注意”,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为“专心”。在心理学上,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使人对客观事物有清晰、完善的反映。注意的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期是注意力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期。注意的发展是孩子一切认识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幼儿入学后学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家长必须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从早期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注意力是一切认识过程的条件 ,没有注意就不能认识事物。记忆是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 ,记忆活动时刻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记忆活动也有助于丰富的想象和进行思维活动。所以 ,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 ,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方法 ,可从音乐学习的不同角度来实施。如 :上音乐课 ,老师在让孩子听乐曲或歌曲之前 ,经常向他们提出一些要求 :“仔细听听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节奏、旋律特点是怎样的?”或“歌曲里面都有谁?说了些什么事”等等 ,提出这一连串问题 ,无疑是在引导…  相似文献   

13.
“分心”是一种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当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心理现象。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或者翻阅其他书籍,或者摆弄文具,或者东张西望……学生在课堂上一旦产生分心现象,就会对教师所讲授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引起学生课堂分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教师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讲话语调平淡,经常使用冗长的句子,重复已经说过的话等,这样学生就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对…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在明显位置设置了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的讨论活动,教材后面的“活动记录”上也安排了一个空白的图框让学生写或者画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土壤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组织各项活动,先通过提问了解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的认识。我们的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很多学生也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土地,可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或者说“土壤”这个事物的名称感觉很陌生。问题提出后,只有三四个孩子伸出了手,其中几个还是很不自信、甚至有点胆怯地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课堂上学生分心又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应寻找最佳途径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一、采用“弱信号式”的方法,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 所谓“弱信号式”的方法,即用幽默、暗示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的方法。它能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内容而不露任何干涉的痕迹,不会造成新的分心。 1.信号暗示。教师若发现学生分心,可直接给  相似文献   

16.
学习兴趣又叫认识兴趣,它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积极趋近的倾向。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和许多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和注意力是孪生姐妹,没有浓厚的兴趣,对事物漠然置之,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和记忆力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兴趣就能记得牢,记得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有旬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方一。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提出:上课分心是不是注意力问题 我在初中三年级时曾经是一名学习障碍学生,后来是被心理教师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治好的.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二年级期间两次接受心理教师诊断治疗与防复发的元认知培养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学习就“累”“拖拉”“渴望赖一会儿再学”的毛病.后来时间久了就渐渐地想明白了:这个“一学习就累、拖拉,渴望赖一会儿再学”的过程与我的一位同学的上课分心过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S-E-R所致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及其症状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常听见有同学说这么一句话:“把你的作业本拿来复印复印。”这“复印”说白了就是抄作业。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视角来认识“问题学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问题”是学生人生发展所必需的,“问题学生”的标准是发展的,“问题学生”自身也是有潜力的,“问题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主观世界。而在传统的基于已有“理论假设”而进行的教育转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理论假设”是理解普遍性问题的;“理论假设”实施者的过分效忠;改变学生,以适应已有理论假设。基于“问题学生”主观框架的转化思路为:调整转化过程,以适应问题学生的资源;调适转化关系;调适转化,使之适应问题学生的改变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直观教学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感性基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但若用之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加强对直观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直观教学问题很早就在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教育家对它作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战国后期的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假如我们愿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培植一种真正的、确实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我们便得格外当心,务使一切事物全都经由观察与感官的知觉去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