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攻击行为 (aggression) ,又名侵犯行为 ,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随着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 ,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  相似文献   

2.
犯罪与在校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暴力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即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青少年业已形成的攻击行为结果价值倾向,极易使之形成敌意性意图知觉和攻击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切地说,它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因此,在目前的诸多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攻击行为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持之以恒的关注,特别是自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来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已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一大批有关攻击行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科学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媒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物理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和预防,如科学认识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起因,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家庭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行为方面的作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校教育;解决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媒介因素,减少外部诱因;完善立法,规范青少年的行为等。从而减少或消除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促进其人格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飞速发展,大众媒体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不可避免地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而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文章通过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侵犯行为是一种经常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现象,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对侵犯行为有不同的假设,由此提出的干预措施也各有特点。其中,道德推理和角色采择能力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认知重建训练、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和社会技能训练等都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干预措施,是国外研究者经过实践总结出的较为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7.
《发条橙》是一部以青少年暴力犯罪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作品中充斥着各种暴力犯罪行为。而一向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音乐作品,在本文中却成为主人公暴力犯罪的兴奋剂。有必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辅以音乐心理学的辅导,融合家庭、思想、社会认知、道德、法制等多种教育元素,使音乐成为美好心灵的添加剂而非磨刀石。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高智能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涉黑团伙犯罪、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的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攻击行为,主要指青少年有意造成行为接受者伤害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有意伤害的任何行为。从心理学和文化学视角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可以有六个发生机制,其教育或矫正也要针对多元发生机制走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而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两个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移情与攻击行为等单一因素的考察上,缺少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攻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意关于攻击行为的类型、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选取暴力犯罪青少年这一典型群体,将其与普通青少年的元认知水平进行多维度的对比调查和分析,以期科学了解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内在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元认知水平与普通青少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明显低于普通青少年;双亲家庭、家庭经济一般或较差、来自乡村、男性等维度的暴力犯罪青少年群体的元认知水平低于相同维度的普通青少年群体.这提示我们,注重对青少年元认知水平的训练与提升应该是降低青少年犯罪比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青少年暴力犯罪活动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并由过去的单一型暴力犯罪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暴力犯罪 ,恶性案件日趋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 ,有关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起来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机制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本文主要对研究者关于暴力行为结果价值的研究做一综述。(一 )当前的诸多理论认为某些青少年之所以偏爱从事暴力犯罪行为 ,是因为他们相信通过暴力犯罪可以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或象征性的报偿。而且他们在认识方面过分地缩小了由暴力犯罪所导致的有害的和惩罚性后…  相似文献   

13.
退缩行为与孤独症和精神分裂密切相关,而且与青少年犯罪也有一定的关系,与暴力犯罪相关程度也很高,因此,退缩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研究退缩行为,是一个涉及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退缩行为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重点探讨了大学生退缩行为形成的原因.文章认为退缩行为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并重点分析了与心理有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家长》2004,(Z2)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在经历了1995年、1996年的低潮期后,近年来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其犯罪特点有四个突出表现:从犯罪主体分析,青少年犯罪向低龄化发展;从犯罪手段来说,青少年罪犯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涉毒案件数量剧增;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另外,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分析这几年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可以看出,这些团伙的组织水平和犯罪水平都已发展到一个…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刘晓 《考试周刊》2007,27(4):67-68
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的特征、情绪情感方面的特征、需要方面的特征、动机方面的特征、意志特征、行为方面的特征等。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对策和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学生犯罪率有上升和抬头的趋势,如何有效的预防,降低中学生的犯罪率,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在本文中试着探究中学生的犯罪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服务。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19.
[小引]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部门的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综合治理中,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很突出,并且呈现出"四高一低"的趋势.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至18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攻击行为是影响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较广泛参阅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和干预的手段等方面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对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