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为了丰富大班幼儿有关国庆节的知识,培养孩子爱国主义的情感,在认识国庆节的常识教学中,我讲了一点近代史,效果颇佳。节日前几天,从室内外的环境布置中,孩子们已知道国庆节快到了。上课一开始,我就跟小朋友一起复习了中班时已学过的有关国庆节的知识:国庆节就是一个国家诞生的日子,就象小朋友的生日一样,10月1日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这一天,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欢歌载舞,来庆祝我们国家的生日。接着,我就讲了这一天的来历,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了一点中国近代革命史。我说:世界上有好多好多国家,小朋友从电  相似文献   

2.
我在组织常识教育活动时,常就有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相当于摸底测查,了解幼儿知道些什么,知道多少,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地指导。比如在进行“空气在哪里”的活动时,我先提问:“哪儿有空气呢?”小朋友纷纷回答说;“气球里有空气。”“肥皂泡里有空气。”我再问:“那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儿童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是训练儿童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 我教自然第二册“植物的种子”时,先指导儿童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构造,知道无论什么种子都能长出新的植物,是因为有胚根和胚芽。接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理解应用题的重要元素。只有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推理,正确、迅速地解答应用题。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用“渗透法”建立数学概念。“渗透法”就是在学习前一部分知识时适当渗透后一部分知识,在讲事初级局部知识时渗透高一级的知识。如在教认数3时,可出示这样三幅图:第一幅有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第二幅又来了1个小朋友,第三幅一共有3个小朋友做游戏。学生边看图边叙述挂图的情节内容,对2+1=3有了初步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样常识活动开始部分的组织也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摸索出这样几种开头方式: 采用游戏或以游戏口吻 如认识“帽子”活动,我一开始就让小朋友们玩游戏:听音乐做开汽车的动作去“帽子商店”购买各种材料制作的帽子。这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一次市级思品教学评比活动中借班执教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教学开始不久,我让学生齐读描写周婷婷刻苦学习的重点段,学生刚读几句就“卡壳”。原来是遇到学习中常见的困难:“凯”、“幻”、“迪”几个字学生不认识。怎样应急?百名师生为我担心。联系课题我应急如下: 小朋友们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 ,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 ,进行环境教育。其中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 ,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 ,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进行设计。  一、悬念激趣 ,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设悬念 ,教师导入新课 :“今天 ,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同学们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这样设计导语不仅能使学生以…  相似文献   

8.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城市的孩子很难见到,农村的孩子也不一定注意过。因此,认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了解诗句中“妈妈”、“孩子”所代表的事物及“长大”、“旅行”、“四海为家”的意思是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蒲公英的种子》,教学中就要找准这一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借助实物、挂图、板画或幻灯片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  相似文献   

9.
我们幼儿园里有许多白果树,为了配合常识教学,加深幼儿对白果树在不同季节内变化的认识,九月份刚开学时,我用废旧的挂历纸剪成几棵树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小朋友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噢,我们教室里有白果树喽!”“好大呀!”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小朋友,你们看,教室外的白果树和教室里的白果树有什么不同?”幼儿答道:“教室里的白果树没有叶子!”  相似文献   

10.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形式来说明自然常识的低年级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 ,注意把语言文字训练 ,科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糅合成一个整体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下面是我的教学追记 :一、从语言文字出发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道理这篇课文虽然不很长 ,但它比较细致地描绘了自然现象 ,准确地揭示了科学规律。要让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关下雨的自然知识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层次 :1 审题入手 ,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确“要下雨了”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要”是“将要”…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二、活动准备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幼儿:“小白兔、燕子。”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3.教师讲述知识童话“过冬”。 4.讨论:小兔是怎样过冬?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全身长满密密的毛过冬?小青蛙、蚂蚁又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常识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他们的认知学习潜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养成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品质?一、“做”中深入探究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常识知识,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常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数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如上《水的浮力》一课,五年级学生对物…  相似文献   

13.
唱游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在歌曲的教学中采用听唱法,不要求识谱。这样对歌词的教法就要有一定要求。每课都要学唱一首新歌,而新歌的导入方法不能单一,应该根据歌曲的情绪,歌词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唱唱板块的教学方法就会丰富多采。本人分析了教材,觉得有这些方法可以选用。一、看图说话法。歌词直接取材于图画意文。例《上学歌》:小鸟唧唧叫,夸我起得早”,挂图上设计一棵大树,上面停着小鸟,蓝天白云,天空飞着小鸟,张大嘴巴对着小朋友叫。“见了老师敬个礼”图上一角画有小朋友向老师敬礼。“背上我的小书包”画几个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见了  相似文献   

14.
小语五册《基础训练4》第六题,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把画错的地方找出来,有顺序地说一说。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的: 第一步,激发观察兴趣,创设“发现”情境。我这样导入新课。“有个小朋友,可会画画啦!画什么,象什么。大家夸他是个小画家。”接着出示教学挂图,说:“这就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一位教师讲自然常识《鸟》一课时,一些学生发问:“麻雀是不是益鸟?”按传统教法,教师只需打开书本,拿出挂图,用三言两语便能解答这一问题。但这位教师没这样去做,而是要他们利用学过的知识,长期观察麻雀的生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实验。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来的是新的“课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好多实验教师问我:“孩子的回答太多怎么办?”“孩子这样回答对不对、行不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1]教学实践活动课“愉快的周末”教师出示“小朋友唱歌跳舞”图,学生按教材要求统计了唱歌的、跳舞的和拉手风琴的人数  相似文献   

17.
开学几周后,我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几个反应敏捷、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小朋友总是在老师提问,甚至问题还没有提完时,就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结果影响了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活动。这样几次之后,我想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首先问小朋友:“大家打过电话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打过。”“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打电话。”小朋友一听,非常高兴,都跃跃欲试。几个“活跃分子”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18.
该我上公开课了,我精心制作和准备了教具。因为是一次故事活动,活动前我已把这个故事背的滚瓜烂熟。活动开始了,教室里坐了许多老师但绪始头师,虽然不是第一次上这样的活动课,但我心里还是有几丝忐忑,镇定好情绪,活动开始了,导入活动主题后,我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刚讲了个开头,突然,曹石小朋友打断了我的讲述。“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我心一惊,始料不及。旁边的老师也惊奇地望着我们,我马上稳定情绪,亲切地问他:“你听过是吗?听谁讲给你听的?”“妈妈。”曹石无不自豪地说。“是吗?那你讲给小朋友听怎么样?”曹石有些犹豫,在我的亲切…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 二、活动准备 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 幼儿:“小白兔、燕子。” 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20.
对幼儿进行初浅自然常识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知识,激发幼儿求知欲,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精神。幼儿年龄小,教学中,可以借鉴发现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这里以我给中班幼儿上的一堂“水的本领”的常识课为例,加以说明。一、这节课是紧接“认识水”的常识课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