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0):56-56
他她篇 娶妻 三个人结拜兄弟,发誓两年后要各自娶回个漂亮的老婆来。 两年后,甲领着老婆从日本先回来心想:“不能让他们先看见。”就把老婆藏到一破庙里。 不一会,乙一个人也回来了,甲问乙:“你去哪了,有老婆了吗?”  相似文献   

2.
李沐之 《新闻传播》2007,(12):I0001
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以至于过去那么久,仍然记忆如新:甲乙丙三人闲聊,甲对乙说,你的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好了,乙被表扬不好意思忙着谦虚,说只是玩玩还差得远呢之类,丙紧跟着说乙,哎,人家说你打球的姿势不好看,你看我,每年冬天都滑雪,你们滑雪的技术谁也不如我……  相似文献   

3.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4.
提升读者才是对读者最好的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蔡国江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学营销的学生想把梳子卖给和尚。第一个学生直通通地请和尚买梳子,并让和尚给他妻子买一把,结果被和尚暴打了一顿;第二个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得了重病,他卖梳子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和尚同情他,买了一把梳子;第三个学生对和尚说,每天有那么多人到庙里求佛,你为何不买些梳子,开一下光,把它们送给求佛的人们,使他们在梳头时得到佛的保佑与赐福。和尚说,你有多少梳子,都拿来吧。蔡国江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搞图书营销时,一定要抓住读者的需求点,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事实上,这个故事也生动地揭示出当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及走出误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衙役呆得不行。刚刚说过的事,转眼就会忘个一干二净。有一天,上司叫他押解一个犯罪的和尚回府,临行时,他怕误了大事,仔细地将人与物查对了一番,便把和尚、自己和所带的东西编成了两句顺口溜。一边走,一边唠叨:“包袱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那和尚见衙役如此痴呆,便假装饥渴难忍,要与他喝酒后再行,呆衙役本来嘴馋,求之不得,于是将和尚的枷打开,和尚则趁劝酒之机,将衙役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把衙役的头剃个精光,又把法衣与枷给他戴上,便溜之乎也.呆衙役酒醒以后,查看了周围的东西:包袱、雨伞有,再摸自己的身上,法衣和枷也在,但见缺一个人,开始是惊呼和尚哪里去了,继而又摸自己的头,发现是光秃秃的,便说:和尚在,可我  相似文献   

6.
有位出家人,聪明慧智,在庙里勤读苦攻,却终是不得悟醒,一同离家的僧者,大都醒开后到了他寺,做了住持,只有他还在那庙里捧经敲木,日复一日。终于有天,他问高僧师傅:“我为何不能成佛?”师傅答:“你太聪明了。”又问:“如何才能笨些?”师傅说:“种地去吧。”出家的聪明和尚就丢下经书,开始到庙旁种地。  相似文献   

7.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偶尔听了侯宝林大师的老相生段子《醉酒》,说甲乙两个醉鬼对着吹牛,吹着吹着,醉鬼甲竟然从兜里掏出个手电筒,一按电门,出来一个光柱,对乙说:"你看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乙说:"行!这算得了什么啊,爬这柱子啊?你甭来这套。我懂,我爬那半道儿,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呀?"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10.
赵德铭 《今传媒》2009,(11):55-55
陕西作家方英文曾写过一篇题为<看病>的幽默小品文,该文中说,有一位患者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吸烟,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喝酒,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跳舞,患者说,我不会.医生又问他说,你会不会玩女人,患者说,我更不会.医生听后生气地说,既然你什么都不会,还活在世上干什么,你这病也不用看了,回去吧!  相似文献   

11.
脑力激荡     
《大观周刊》2011,(1):F0003-F0003
今天无事,我吃了饭后出门晒太阳,碰到大哥,他正眯着眼睛看着天空,见到我,他忍不住对我说:“三弟,你看那云。”我抬头一看,顿时欢呼道:“好大的一团棉花糖呀!”大哥白了我一眼,兴趣索然地说:“什么东西都能让你想到吃的,倒也难得。”  相似文献   

12.
心中的影象     
朱红 《出版参考》2005,(5):35-35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相似文献   

13.
四块糖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相似文献   

14.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5.
甲:我看报,多次遇到‘二二得五’的荒唐语。乙:不会吧!报纸都是经过秀才们精心推敲严格把关的,还会有错? 甲:你大概不看报。乙:我也常看报,怎么没这感觉? 甲:那你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乙:啊?我进幼儿园了?空口无凭,你能举几个实例吗? 甲:你听这话对不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二百七十四个乡镇有二百六十四个成立过苏维埃政权,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假’(一九九二年五月六日西安晚报一版》井冈山万众争看‘毛泽东’——市话赴赣演出纪实》)。乙:好象没啥不对。  相似文献   

16.
笑一笑     
进入角色丈夫被提拔为干部之后,妻子高兴地对他说:“今后你当官了,啥活就别亲自动手了,要多支使别人去干,这样让人看起来才有个官样。”丈夫听后,上下看了看妻子说:“你说得对;那么现在就请你给我打盆温水来,然后再替我把脚给洗了!”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8.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后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俩很熟。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相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0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今日说法》讲了这样一个案例:熊某,从甲公司跳槽到乙公司(该公司为非国有企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要求乙公司给自己上劳动保险,而乙公司却迟迟不给他上险.多方打听之下,原来是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的他的个人档案中有一份要求熊某退还在甲公司多领的保险金的公函(事实是熊某是在甲公司某位领导的示意下多写了领款金额,而他本人并未多拿保险金),使乙单位认定他的个人品质不好,不诚实,因而不给上保险.这件事情宣扬出去后,给熊某造成很大的压力,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于是他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员,问她为何要将这份公函放入熊某的档案中,她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放他档案里放哪,如果领导问起来这份公函哪去了,我怎么办?"法院依法判定甲公司赔偿熊某精神损失费1000元,并书面道歉.  相似文献   

20.
梁衡 《编辑之友》2011,(1):65-66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心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