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快递     
大脑也会“混淆视听” 人们往往先看到物体,然后再听到物体发出的声响,这是因为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声音快得多。然而日本科学家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混淆视听”,届时人会倾向于认为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体的声音是在同一时间。只有这一距离超过50米,人才会感到时间差。科学家认为,随着大脑的发育,它所形成的这种“混淆视听”的能力是为了能够协调人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这与人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有关。这一发现证明,白脂肪对保护人类在生育过程中不受细菌感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白”——当你大声呼唤爱犬的名字时,它可能正在为你“画像”。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听到主人的召唤时,犬科动物的大脑活动可能要比之前的推测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3.
多带来不同     
“如果发生了大灾难,使得一切科学知识都将销毁,我们只能留下一句话给后代的生物,用最少的字却可以包容最多信息的那一句话是什么呢?”这是大物理学家费曼在一次给学生上物理课时提出的。听到这样直截了当又生动的问法,学生很难不急切着想要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4.
慕课的兴起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慕课平台不断增加的课程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竞争力,慕课授课教师应该在授课时运用各种叙事策略:首先要建立“对话式”的叙事思维;其次是要营造出利于在场感的叙事情境;最后是要掌控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5.
“猪肉价格又跌了,养殖户又不赚钱了!”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耳熟,就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不一样的是,放羊小孩的话让人麻木,生猪价格再次陷入怪圈让人叹息。叹息的同时又有些意外,因为今年的“猪周期”有些反常。  相似文献   

6.
沙河 《世界发明》1998,(5):13-15
阿德里安·汤普森对着话筒喊了一声“开始”,这时示波器上端显出一条平稳的绿色横线。他又喊“停”,攒线立即落向底端。在话筒和示渡器之间是一个能将这两个单词区别出来的电路。当它昕到。开始”时,输出5伏的电压;当听到“停”时.就切断信号。  相似文献   

7.
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在其冬眠期间的生存状况令人惊奇:血液循环急剧变慢,呼吸节奏几乎感觉不到,体温在冰点附近波动。美国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大学专门研究北极黄鼠冬眠的研究员K·德苹夫指出,“很难听到心跳,无法区分动物已经死亡还是处于冬眠状态。我们面临的简直是一团冰冷的凝块”。远在太古时代,熊、旱獭、剌猥等动物冬眠数月以躲过寒冷而又饥饿难忍时光的能力就使人类感到惊讶,但是仔细研究这一奇特现象的历史并不长,大约是从本世纪中叶开始的。科学家在研究人睡眠时的生理学情况时不能不注意到发生在动物身上如此长时间冬眠…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的钢琴教学发现,在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就是“节奏”、“音准”、“奏法”、“指法”。解决好这四方面的内容是初级钢琴教学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前,有些物理学家听到周围介质能降低金属强度这一论点时,就怀疑地说:“这种说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成立的。”可是,事实终究是事实,周围介质的确能减低金属的强度,而且,  相似文献   

10.
杜爽 《科教文汇》2009,(9):191-191
人不同成长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要针对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对成人练耳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构唱、音程关系、横听、节奏单词、调武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杰 《科技风》2012,(7):205
在电子音乐的音乐理念和水平下,“固定”的传统思维模式的音乐形成与其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借助现代高科技的软件和硬件的影响,声音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音响特性,加上节奏等原因,以及对电子音乐的追求,如果你想听到声音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单一的语音音素的质量来进行创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使用时间逐渐在缩短?”“为什么才买了不到一年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就不太亮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朋友提起的事情,究竟是机子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在平日里使用时疏忽了一些细微之处?能拥有一台价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和高兴的  相似文献   

13.
沫碎颜 《知识窗》2013,(5):26-26
第一次听到“基友”这个词时,我读高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杀人不见血”之说,其实老外损起人来,也是“惊天地,泣鬼神”。当你听到这些英语绝句时.可千万别直译过来哦。搞不好人家在损你呢!  相似文献   

15.
刘咏咏 《科教文汇》2010,(4):F0003-F0003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变性”等词汇。“蛋白质结构”是指蛋白质呈现出的空间造型,而“变性”实际上是指它们原有的形态发生改变。那么,蛋白质如何摆出造型?它们为什么要“搔首弄姿”?这些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17.
“谁动了我的专利,我心里一清二楚,但面对侵权,我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这是记者日前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企业采访时多次听到的一句话,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冷凝 《今日科苑》2009,(21):92-92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腰酸背痛。其实,这都是背部肌群“罢工”惹的祸!  相似文献   

19.
郑晓珠 《知识窗》2014,(24):9-10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位作家真厉害!”“如果我能成为这样的作家多好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新华书店买书,经过两个正在看书的小女孩身边时,听到了这样一连串发自肺腑的对话。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有梦想的人才会成功,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梦想。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认为弗雷德·阿斯泰尔那让影迷为之倾倒的迷人踢踏舞步的奥秘在于他的灵活的双脚。但是,科学家现在发现,与音乐节奏保持一致的关键是人体内的一个钟,它将富有节奏感的人变成了活的节拍器。人体内的这个钟极为灵敏,它能对节奏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科学家利用手指敲击试验揭示节奏的奥秘。美国哈斯金斯实验室研究员布鲁诺·雷普对8名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观察他们在听到电子钢琴一连串富有节奏的声音时如何敲击手指。雷普要求志愿者在听到音调的同时敲击无声键。他发现,志愿者能成功地对1%~2%的节奏变化作出反应,调整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