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相比较,"三语习得"表现出语言耗损与逆转性、相互依赖的复杂性、认知语言的优势性等特征。笔者从"三语习得"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优势、注重语言能力的保持和以开展三语语际迁移研究工作来优化该地区的外语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三语教育是中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多语语料库对三语教育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在少数民族多语语料库能够:提供教学依据和丰富真实的三语教学资源,构建三语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三语师生的实证性教学科研能力。实践中的建库方法及成功教学案例表明少数民族多语语料库是三语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有学者曾提出,制约西藏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分散办学问题;2.语言问题;3.师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制约我国许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多元文化时代下,双语教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民汉双语教育问题,即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双语教  相似文献   

4.
王淼 《海外英语》2014,(17):30-32,3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三语教育近年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该文回顾了2008年至2013年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研究的论文,在此基础上从少数民族三语师资、三语教育认同、三语学习年龄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战略研究等几个方面就现有研究进行评述。该文接着讨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三语教育的受关注程度、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思考,并对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的三语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方法和建议。该文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三语教育的必要前提,少数民族的多语能力要综合考虑当地发展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三语教育近年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该文回顾了2008年至2013年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研究的论文,在此基础上从少数民族三语师资、三语教育认同、三语学习年龄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战略研究等几个方面就现有研究进行评述。该文接着讨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三语教育的受关注程度、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思考,并对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的三语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方法和建议。该文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三语教育的必要前提,少数民族的多语能力要综合考虑当地发展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  相似文献   

6.
黄健  段勇 《时代教育》2013,(11):18-19
三语教育的发展是加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前提,也是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课堂教学,为我国三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从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入手,阐述了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为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四川凉山州地区三所农村中学校“彝—汉—英”三语教学模式、师资情况、教学成效以及英语教学中的跨语言影响等教育现状,结果显示:三语教育模式主要为过渡模式;英语教师具有专业化、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但流动性大,多语教师稀缺;学生对三语教育认同度高,但是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学习效果普遍较差,且彝语的读写能力有下降趋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彝语的参照度较低,甚至是零参照.建议加强对学生彝语读写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选择三语教学模式,建构有效的三语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试图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对本族语、普通话和英语的语言态度现状,以及对新疆现行双语教育和三语教育的基本态度和看法。研究结果对教师针对学生态度现状进行正确疏导,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双语和三语教学质量;对改进新疆双语教学和三语教学将提供积极的建议;对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语言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语言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已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相继开展起来。伊宁市的三语教育起步早,发展缓慢,本文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导致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同时会受两种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本文从三语教育理论的视角,研究和探索具有民族语、汉语习得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能力、思维特点以及英语学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个多语地区。调查发现:语的使用者有扩大的趋势;仡佬族多数已转用汉语;西南官话是隆林各族人民的共同交际语;偏苗话是苗族六个支系的“普通话”。隆林县双语者占全县总人口的98%,壮语使用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隆林各民族在本族内使用自己的语言,在社会上通用西南官话,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主张在中小学使用汉语普通话教学。并且该县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用普通话教学。因此,可以预测,隆林县说普通话的人口将在5~10年内达到98%以上,成为与西南官话使用人口相等的第二共同交际语。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壮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壮英双语教育具有超越一般学科教育的意义。推行壮英双语教育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接受外来化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关系,保存民族化传统与处理好化认同的关系,在具体实施壮英双语教育课程体系时,涉及经费、师资、教学手段等困难和问题。通过壮汉、壮英双语教育的课程改革,使更多的壮族学生实现壮汉英三语兼通,将会加快壮族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壮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3.
民族性,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决定着其基本走向的一个先决性问题。但是语文教育在百余年的现代性进程当中,没有妥善处理好借鉴"西方"与保持自身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常常用教外语的方式来教母语,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以致教学效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将语文教育现代性推向比较完善的境地,必须保有它应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学,用普通话教中国语文科,还是用广东话教中国语文科,这是目前香港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政府有关部门将普教中订为长远目标,而至今没有定出全港中小学实现普教中的时间表。普教中好?还是广教中好?学界也有分歧。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不同的角度,分析普教中的好处,借鉴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同地域中文教育的经验,同时评析了香港社会关于普教中的现状及各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其独特的外语教育模式取得了非凡的教学成果。研究发现,福州船政学堂外语教育有以下特点:外语教育与专业学习高度融合;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组建一支国际复合型师资团队;施行淘汰率高的考试制度;设置理论与外语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等。其在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师资配备、测试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为当今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极强的示范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汉语与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专业教学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国际性人才。目前在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中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边远藏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作为教学对象,二者都要遵循一定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但同时在学习主体的背景、教学目的、性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教学侧重点、方法等也大相径庭.相关教师可将对外汉语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把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时克服文化障碍的优势充分吸收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其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目标明确,并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和中国经典作品的学习,突出中国文化特色,注意利用新的语言材料,多角度、跨学科、有重点地实施教学,较好地实现了通识教育目标。这对我国大学外语多语种、多文化地发展,丰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实行跨文化的外语教学,加强隐性课程,以及提升外语师资培训的国际化,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史晖 《高教论坛》2004,(5):133-136
本文依据笔者在都安、罗城两县开展语言态度调查的统计数据,从语言使用的强势与弱势、教学用语态度几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面向民族自治地区的高师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era of Asia has been fel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Japan, with more and more youth reportedly opting to study Chinese and Korean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he shift in popularity, from European to Asian languag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cietal demand for the institutional rearrangement of academic staff but also stirs teachers of European languages to appeal for the continued study of their language. The present discussion paper, drawing from secondary statistics and scholarly knowledge, first reviews a series of Japan’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from the 1990s to 2012 that have been affect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y then addresses an array of issues that emerge with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times: the waning popularity of European languag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policy shift to English and Chinese, English language professionals’ detached attitudes toward othe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dominance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ers with little to no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By addressing these pending yet gravely overlooked issues that merit due attention from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als beyond Japan, the present study hopes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traditionally one-sided, English-centric discussion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 matter that is informative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