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用好两种智力资源"的大政方针,加强延揽外国科技人才,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09年开始实施"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引进国外智力,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引进国外智力对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外国专家局在积极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中,注意重点引进海外华人智力,把海外华人专家学作为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对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全省的工农业生产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本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引进国外智力,加速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既定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国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可达到跟踪世界技术的最新发展,促进我国高技术的产业化,充实我国技术智力资源的目的。实践证明:大胆借鉴、吸收国外智力发展自己是一条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适用广的好路子。引进国外智力也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引智”促进了高校科研的成长及其产业化,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快了高校新兴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国内外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科技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科技人才在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科技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机制、培养机制、竞争机制等作了一些研究,以期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银川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动银川创新创业发展,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银川市科协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同步,高精尖缺人才与实用技能人才并重"的工作理念,不断壮大银川市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创新智力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突出需求导向,加快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7.
记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和全国外国专家局局长会议上了解到: 2006年在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国家外专局制定了引进国外智力“十一五”规划,起草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条例,表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其中49名被国务院授予“友谊奖”。这一年,我国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成效明显,共聘请了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40万人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智力引进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国外智力是利用引进人才和派出人员培训及其它方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经验和人类创造的其他一切文明成果的活动 .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提高我国竞争力, 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国人面前.大力引进国外智力, 加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讲话,引智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中,这一概念被贯彻在我国科技建设中的各大领域,引智工作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引智,也就是引进国外智力,通过请进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人才等在内的人才和组织人员出国出境培训两种形式,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实用技术。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践证明,引进国外智力省时、省力、省经费,事半功倍,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可以使我国直接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直接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人才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吸收国外发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以完善我国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提升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本研究首先回顾了管理学与心理学中激励理论对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启示;然后,总结与梳理了国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未来与发展》2009,30(7):58-61
中国正在步入高端人才的高需求期,本文从政策、法律、社会层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聚集高端海外科技人才策略进行了归类对比分析,从中发掘出值得我国借鉴和思考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环境改善的推动作用,指出了海外人才评价机制的特殊性以及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组合的有机性。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科技人才激励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政策的目的性,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动机与需求,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和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和政策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十二五"期间受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支持并已晋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优秀青年人才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十二五"期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并到岗且到岗时年龄不满35岁(含)的海外青年人才,在基金项目支持、主要青年人才计划资助以及顶级期刊科研论文产出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国内本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情况,探讨影响本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及加强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世界多极化发展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下,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被打开。通过梳理海外人才引进相关研究,发现研究结果与现有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背景及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并不契合。在详细分析中美科技竞合关系的变动及趋势的基础上做出中美科技竞争将会长期存在的判断,并对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战术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抓住后疫情时期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好新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更是关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影响。我国科技人才在区域间、产业间以度行业间的分布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人才布局,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25位中外杰出的艺术型科学家自传和回忆录的质性分析,发现科艺融合在科学创新中的显著优势体现在认知工具的互益、思维方式的互补及价值追求的互通三个维度,继而结合当前我国艺术和科学融合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视科技后备人才感性素质的贯通式培育、倡导哲学上位的科艺融合教育观在高校的树立、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专业之外的科艺浸润等解决对策,以期为新时代下培养更具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我国不少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管理仍相对落后,人才激励机制不足,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严重限制着企业发展。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大量文献及充分了解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科技环境引力、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效益及科技促进发展等4个模块在内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特点,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并据此做出客观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尤为重要,文章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发展研究出发,探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为例,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专利的途径,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国家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人才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海外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人才战略,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海外人才为其国家战略服务。中国的海外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与中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滞后有较大关系。中国要想在海外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成功,必须从吸引海外人才的法律建设、制度完善、环境改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