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形容艳丽盛开的桃花。源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有人由“桃”想到谐音的“逃”,  相似文献   

2.
在高三错别字专题复习中,常见一些参考资料将“桃之夭夭”当做“逃之夭夭”的错误书写形式予以改正,而大多数学生由于文言知识的缺乏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桃之夭夭”的“桃”字写错了。就连《环球时报》(2001年03月16日第九版“学习园地”一栏)也认为“桃之夭夭”书写不对,“桃”应改为“逃”。之所以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的关系。《汉语大词典》卷四第978页对“桃之夭夭”作了很好的解释:[桃之夭夭]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  相似文献   

3.
“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江苏徐德培职高语本课本第三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在叙述南郭先生的结局时.用到“逃之夭夭”一词.可能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词语有所忽略.我想借贵刊一角提及一下。“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  相似文献   

4.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5.
贾善龙 《中小学电教》2012,(10):118-1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此之后,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点也从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怎样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重点又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化教"到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6.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7.
从"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到"士为知己者死",从"士大夫"到"贫士","士"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士"的精神和"士"的称谓,今天仍然在流传。"士"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衍生出丰富的内涵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士"。"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我国古代往往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对称。  相似文献   

8.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上已不再仅仅强调教师"怎样教",更强调学生"怎样学",即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探讨教与学的方式。而儿童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特征,我们的集体授课式教学应建立在这个"才"的依据之上。从事多年的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后,我摸索出了一些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楚竹简中,藏字写作 ,有异体,写作 ,从贝。《说文解字》中写作"藏",从臣。这种变化,应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本文试图探讨其深层文化原因,以期找出汉字"藏"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2.
"夷"字自诞生以来,其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对其本义的解说则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认为"夷"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基于其历史条件和语言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本文将从形、音及其对立面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历史、语言条件追本溯源,探索其本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面"字的古文字到小篆字体的发展变化和现代研究结论已经基本定型,都认为其所从部件是从"目"到从"■"的讹变,本文从古文字各个时代的形体演变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推演出它的演变阶段和原因,找到其讹变轨迹,同时也根据发现的"面"字材料推断出其发生讹变的两种可能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3,(16):21-23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我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少年儿童要不要见义勇为也发生了一些争论,提出少年儿童不应提倡"见义勇为",而应提倡"见义智为"。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口号的变化,概念变化的后面或深处应当是有更深更根本的变化,那就是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包括策略、方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意义很大、很重要,是我们认识与教育的重大进步,应当支持。不过,概念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有一些问题还需持续、深入的讨论,比如,  相似文献   

15.
宋崇柏 《考试周刊》2012,(51):191-192
"80后"近年来已经逐步进入职场,成为职场上较具影响力的成员,在知识背景、价值观和个性方面与前一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从"80后"的特点入手探讨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的趋势下,怎样有针对性地对"80后"员工进行管理,实现与其组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7.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邬云德 《中学教研》2014,(11):14-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过程教育",但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要求.深度访谈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认识上偏差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地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过程,教师不经历该过程的原因是教师缺乏相关的分析与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欣 《怀化师专学报》2009,(12):105-108
对"暴"与"曝"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追根溯源式的阐述,厘清其演变轨迹;试着探讨"暴光"与"曝光"的语义变化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由此总结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词的音义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王淑珍 《考试周刊》2012,(56):177-178
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但课堂上的学习怎样才具有有效性,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已成为困扰课堂效率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教学经验、反思,科学分组,制定方案,以及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边缘人"去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