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文作为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既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文章指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文性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柴玉蓉 《科教文汇》2020,(7):113-114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近年来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职业需求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改革的关键;从地域文化特性出发,紧扣职业特点和要求,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3.
鲁吟月 《内江科技》2009,30(11):54-54
本文主要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及人文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这两者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和意义。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承我文明的属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4.
杨芳 《知识窗》2015,(2):46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笔者发现,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通常会出现两种误区: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淡出了语文课堂;理论上接受"统一学说",但却不知如何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从认识和实践上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不断深入。强调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品质和健康个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方面的教学来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光芒,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那么究竟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让阅读贯穿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教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等做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袁媛 《科技风》2012,(16):2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而大学语文是高校学生必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责任。而大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有效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语文的功能以及教学方法,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向荣 《科教文汇》2014,(10):43-44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介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还学会如何做人。于漪老师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  相似文献   

11.
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姣 《科教文汇》2012,(28):78-79
《大学语文》是为高等院校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大学语文教师在网络语境下实施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重视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展:要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构建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通过网络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通过网络精心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用心感受身边人文氛围.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泳林 《科教文汇》2014,(2):50-51,53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丰富,面向不同专业,授课立足点难以统一,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本文结合对信阳师院华锐学院数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师资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理念、考核方式等可能影响授课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阐述目前独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亚琼 《科教文汇》2014,(31):33-34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浪潮巩固了大学应用型、实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而作为人文科学基础学科的大学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精神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所在。鉴于人文关怀的缺失是目前大学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立足于学科的人文性目标定位,通过“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磊 《科教文汇》2014,(13):130-131
本文针对高校舞蹈教育的三个基础---人文基础、批判基础和舞蹈技能与美育基础进行了分析,对于构建舞蹈专业学生完美的人格以及提升舞蹈潜在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淑瑶  周泉根 《科教文汇》2013,(23):28-28,30
大学人文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不可缺失。在各大高校纷纷兴起的国学教研机构之际,我们也不无忧心地看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混乱现状,普遍存在低俗化、功利化、巫术化的倾向。至少有以下原因:缺乏是宏观政策设计,精致媚俗的商业渗透和选修课缺乏准入标准。我们认为,政策层面上,国家应该对大学的传统文化课有基本要求,主持实施课程必须由专业师资负责。尤其要反对传统文化万能或无能的两种极端的观点,还传统文化课为一个知识体系、思考资源、情感培育的土壤、历史教育的武库的现代人文课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温雪 《科教文汇》2013,(18):39-40
基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其实际教育需求,深刻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丰富含蕴,编制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知识习得、人文实践体验与人文精神升华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将民族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设计开发知识呈现与体验引导相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资源,不失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接受,并开始在一些高校中得到实践。中医文化由于具备自然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色彩,包括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思想、哲学思想和人文特色、疾病概念以及对疾病的预后和防护。所有概念都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特质。将中医文化的内容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学习与科学健康观相关的健康知识,增强体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王东林 《科教文汇》2014,(35):35-36
卫生类高职院校中的相关医学专业对学生人文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基于此,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课承担着培育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的任务。语文与思想教育等课的特性不同,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选择,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培育学生与医学职业精神相关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文澜  陈锦辉 《科教文汇》2013,(19):192-193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建筑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馆藏资源无疑是校园文化的精髓,良好的图书馆内外部环境、人文环境感受所产生的综合美效应,是一种物质效应对精神效应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改善着读者的心理机能,激发着读者的美感情趣和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20.
周胜敏 《科教文汇》2013,(17):32-32,34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学科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现在所面临的窘境亟待改善,因而关于大学语文开设状况的分析及思考十分具有必要性。本文试图探讨大学语文的发展历程及大学语文的现阶段发展状况,从而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前瞻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