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国史记》关于棘竭、渤海的相关史料,反映了秫揭、渤海与中原王朝及新罗、高句丽、百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渤海建立前棘辐与三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秫辆对唐朝的隶属关系,渤海建立之后渤海与唐、新罗的关系等,这些史料是金富轼摘抄中国、朝鲜古代史料所为,尤其是一些朝鲜古籍中的史料,对于探讨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以及中原王朝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统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国史记》是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纂修的一部汉文史书,它是朝鲜的第一部纪传体正史,成书于公元1145年。在《三国史记》中关于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主要记载于杂志的色服中,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发现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特点,了解其发展轨迹,从中看出中国服饰对于三韩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史实,对高句丽人口数量的发展演变和丧失王统后的高句丽人口流向问题加以分析考察。认为其人口在初创时不多,三国曹魏时明确记载是3万户,南北朝北魏时为9万户,盛唐之际则达69.7万户。其人口在持续增长中,加入了汉、扶余、沃沮、秽貊、百济、靺鞨等各部族或民族的众多人口。当高氏王统丧失后,人口渐次迁移,流入中原和东北的渤海、突厥、新罗等政权的辖区中。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百济、新罗均是朝鲜的古国名。 高句丽也称句丽、高丽。相传其始祖朱蒙于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4世纪初南占乐浪郡地。此后百济、新罗兴起,互争霸权,朝鲜史上称为“三国时代“。广开土王(好太王)在位时,败日本、百济联军,臣服新罗。其子长寿王(413-491)加强王权,都平壤;475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地区,为高句丽极盛时期。6世纪后渐衰,7世纪为新罗所并。 百济相传朱蒙子温祚创立。约公元1世纪兴起于汉江流域。都域礼城。渐征服邻近各部,成为朝鲜半岛西南部强国,继而与新罗、高句丽鼎足而立。7世纪并…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前,在故地设置内史(掌治京师,不与诸郡同列)、北地、陇西三郡.商鞅变法后,南灭蜀,置蜀郡、巴郡.至秦始皇灭六国,先后置三川、颖川(韩故地)、上郡、河东、东郡、砀郡(魏故地)、太原、上党、云中、邯郸、雁门、钜鹿、代郡(赵故地)、汉中、南郡、黔中、南阳、长沙、九江、泗水、薛郡、东海、楚郡(楚故地)、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辽西(燕故地)、琅琊、齐郡  相似文献   

6.
靺鞨是古代东北来于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曾经与东北亚另一个强大民族高句丽长期共处,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当时东北亚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篇章。但由于靺鞨诸部还没有形成统一政权,各部对外政策也不一致,因此,在与高句丽的交往问题上也是各自为政的。本以此为出发点。以靺鞨诸部中的三个强大的部落粟末、黑水、白山为中心,分别探讨它们与高句丽间的关系。从而分析6-8世纪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形势,明确判断史书所载的靺鞨的正确指向,为一系列历史事件,如:靺鞨族属问题、唐与高句丽战争期间靺鞨诸部的不同态度、渤海国的族属问题等的正确解答提供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南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鸡林其可欺哉!”这段话提倡独创,反对模仿,大意并不难理解;惟其中“鸡林”一词,颇费思索。查辞书,“鸡林”为古国名,即新罗。唐龙朔三年置新罗为鸡林州,以新罗王法敏为大都督。“新罗”又为朝鲜古国名,居朝鲜南部三韩东南之辰韩地,首都庆州,与高句丽、百济并立。然而,“鸡林”与姜夔本文之关系仍不清楚,心中存疑良久。后偶读《旧唐书·白居易传》,见有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遗民的渤海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据,对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的归属进行 考证,认为其遗民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逐渐成为渤海居民,在渤海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先民被称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自秦汉以来,他们与中国人有着密切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社会风俗,择要试述之。一、生活风俗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朝鲜先民,他们同处朝鲜半岛,他们的穿着打扮、服饰文化基本相同。高句丽,在汉末祝初,随山谷而居,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迁里,南与朝鲜、涉貉,东与沃温,北与夫余接。…  相似文献   

10.
一、韩国学校德育的沿革及发展二战前,整个朝鲜半岛是一个整体,战后分南北治之。朝鲜教育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成为其民族精神的内核。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时就盛行儒家道德教育,新罗国的花郎道就糅合了儒、道、佛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孝悌、忠信”“理国之五常”的儒教;“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的道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佛教等。在新罗时代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唐朝学习,全面实施儒教,此后直到李朝时代的一千多年间,朝鲜基本上都沿袭儒家伦理的道德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严格奉行三纲五常,从教育形式到教育内容都模仿中国教育,根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句丽族居地自西周至两汉时限的历史作了考证。认为高句丽是发祥于我国今浑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其先世高夷故地在西周初期曾是周朝北土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高夷之故地也被燕国纳入辽东郡的辖区;西汉昭帝元凤年间该地设置为第二玄菟郡,含古高夷和貊国的旧地;西汉末东汉初,高句丽人已占领第二玄菟郡的全部领土,即学界所称的第三玄菟郡。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研究学科,如今,无论从渤海国的历史归属、种族构成、对外关系、渤海五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还是从渤海国与唐、日、新罗等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可观的进展.然而从宏观角度,将渤海国研究置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中,研究其对外政策、文化交流对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年来涉及东北亚视角的渤海国先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展现东北亚秩序下的渤海国问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从《三国史记》初探新罗社会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高句丽、百济并立于半岛。其开国于公元前57年,亡国于公元935年,存续近千年。朝鲜高丽时期的著名文人金富轼在其著作《三国史记》中对新罗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而使之成为研究新罗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史记》关于新罗的记载,对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展现《三国史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唐代宗至五代时期,平卢军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驻山东半岛青州,受朝廷之命负责新罗、渤海等东亚诸国使者出入境的护送及其它外交事务。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辽国是一个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统一的语言,甚至统一管理全部居民的政权机构的国家。就财富的生产来源方面看,有掠夺经济,有游牧经济,有占主要地位的农业经济;从经济形态方面看,有氏族制成分,有奴隶制成分,更重要的有封建制成分。如果按地区划分,可以分为下列几种:一、长城南北。包括渤海国旧壤和燕云十六州及若干头下州城的汉人和通解汉语的部分渤海人及奚、契丹,主要是从事农业。二、草原地带。包括奚、契丹、室韦及其他和契丹使用同一语言的部落。三、东部。包括女  相似文献   

17.
闫栋栋 《孩子天地》2016,(6):267-268
唐朝建立之后,逐步与朝鲜半岛三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但高句丽在权臣盖苏文的专政下,一再破坏这种宗藩关系,攻伐新罗。于是,唐和新罗开始联合打击高句丽及百济,而学术领域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战争性质、战争原因、战争影响等方面。本文将从战争前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影响,和战争的性质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8.
公元581年,隋朝结束了自西晋后近27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虽然隋朝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其地域辽阔,国力雄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局面之一,周边国家(如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在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隋朝很大影响,这些都为后来唐代中国文明的辉煌强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巩固总结这一环节上,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书本为主线的原则,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例一:在巩固总结《古代朝鲜》这一章时,我采取了搜索要点的方法,挖掘出教材的特色。我在黑板上写上醒目的“两”字给予提示。学生感到这一总结新鲜而奇特,其求新求异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先后总结出七个“两”字。(1)两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两次分裂:公元前后分裂成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10世纪初朝鲜半岛又分裂成三个国家。(3)两次统一:676年新罗统一;936年高丽王朝统一。(4)两种土地制度:新罗王朝实行食邑制度;高丽王朝实行田柴科制度。(5)两次遭受侵略: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6)两次反侵略斗争:1593  相似文献   

20.
公元九二六年(辽天显元年)正月,辽太祖亲率重兵一举攻下渤海首都“忽汗城,俘其王大諲馔。”①这个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存在二百二十九年,“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②的海东盛国灭亡了。当年二月,辽太祖委派加封为太子的大儿子耶律倍(耶律突欲),全面主管渤海故地的军政事务,改其国曰东丹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