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已届一学期了。在新教材的使用方法上,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许多老师把含有24篇课文的语文课本按时教完了,但却把含有119篇文章的《语文读本》丢到了一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老师仍囿于传统的讲课方式,对24篇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细抠,力求让学生全面掌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自使用以来,经过几次改版,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受到师生的喜爱。而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还重视不够。而《读本》在“质”上可与课本比肩,在“量”上则远远超过课本。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把课本比做富贵娇艳的牡丹,那么《读本》就像山坡上疯长的花草,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用心采撷,精心收藏,她是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养分。  相似文献   

3.
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教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风筝》等文章被删除。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了新教材后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阅读课本》怎样使用?编者提出:现行教材中的独立阅读课文不再占用课时,供学生课外阅读。利用省下的课时和每个学期的机动课时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课本》。这样,教学所需的时间问题解决了。但每学期所补充的9篇课文是集中教好呢还是分散在各组里教好?经过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还是把这些课文分散到各组去教为好。这是因为,一、我们不能把补充教材看成教材之外的教材,更不能把  相似文献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摘自高一语文课本《孟子二章》。孟子可谓孔子之后的“亚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其弟子编著的《孟子》而流芳百世。记得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其中的情节让我感受颇深:两个小孩以一个太阳远近的问题难倒了大圣人孔子。如今我真想穿越时空问孟子,鱼和熊掌恶乎不可兼得?在学生的眼中,学习成绩好就是“鱼”,当好班干部就是“熊掌”,但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是,往往吃了“鱼”,就会对“熊掌”置之不理,吃了“熊掌”,“鱼”就会溜掉很难抓回来…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一般分别安排为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的《初中语文课本修订说明》指出:“修订本比原课本增加课文六十篇,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这就阐明了把课文分为三类,是为了处理好  相似文献   

7.
正《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一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学生虽有所闻,但未必了解;对于写毛笔字,大家不熟悉;至于写得好的字就画个圈,平常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没啥新鲜感可言。如若按部就班教课文,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能否把看似平淡的课文教出深意?能否把所谓"无趣"的课文教得生趣盎然?这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类看似平  相似文献   

8.
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习惯于叫学生预习。某老师教语文七册12课寓言《拔苗助长》却一反常例:不准学生预先看一看。为了保险,竟把课本也收缴上来了。“这是干什么?”“不干什么,教书。”他老老实实地说。教书?哪有教书先缴书的!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秋高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 (人教版试验修订本 )除课本外 ,还有一部配套的 50万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 ,并明确“说明”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那么 ,怎样才能指导得法呢 ?这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如果说过去使用一部教科书大家的教学效果不会出现太大差距 ,那么 ,现在完全可能逐步拉开很大的差距 ,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读本》的使用上。所以 ,研究“指导”的操作性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前提是教者必须熟悉《读本》。《读本》与课本相比 ,至少有以下一些新特点 :①新鲜感。《读本…  相似文献   

10.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08,(16):43-43
长课文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得比较早,一年级教材就有了一篇千把字的课文《想飞的乌龟》,到了高年级,篇幅较长的课文更多了。许多学生一见到长课文就像见了“拦路虎”似的。怎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下面我以冰心的《忆读书》这篇长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这次修订后,增加了课文篇目,如初中由原课本每册的30篇增加到40篇,其中讲读课文每册20篇,自读课文每册20篇。新增课文大都是自读课文,以初中语文一、三、五册新增加的41篇课文来说,就有39篇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两类。“课外自读课文没有提出教学重点。”(见《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为此,就部分新教材加以提示并配上练习题,请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以古今中外小说为主,占三个半单元总计14篇课文。与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里还选入了古今中外小说35篇。为了引起学生对“读本”的重视,提高其利用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本”的某些篇目引入课堂教学,并且打乱现有课本的编排顺序,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还能使之获得相对完整的文学史知识和相关专题知识。具体重组方案如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小说(7课时):1.中国古代小说概说(1课时)2.柳毅传(李朝威)(1课时)3.杜十娘(冯梦龙)(2…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语文教科书中若干课文的取舍引起强烈反响,争议相当剧烈。引起争议的课文取舍,主要是:上海第二期课程改革语文教材中删去了《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曾收入《狼牙山五壮士》,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这篇课文改为与语文课本配套的四年级下学期同步阅读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读本把王度庐《卧虎藏龙》与金庸《天龙八部》中的章节作为课文,合并为“神奇武侠”单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适用)新增《跨越新记录》一文(印有刘翔照片的新闻特写)。因此不能不从取舍这些课文的理由谈起。  相似文献   

14.
您是从什么时候爱上语文的? 梁晓声: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山羊和狼》.它是那么地吸引我,以至于我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她好奇地问我看的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什么也没再说,若有所思地走了.几天后她讲那一篇课文."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严重滞后,很多时候,我们还在揪着一篇课文不放手,非把学生教得倒背如流才罢休。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和学生就围着那几十篇课文打转转,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果也不佳。正在广大教师愁容满面的时候,"语文主题学习"的春风徐徐吹来,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当我们手捧主题阅读丛书时,真是如获至宝,一篇篇优美的童话,一个个寓意深  相似文献   

16.
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黄祖训:今天,我们选定的一组课文是人教版的课改实验教材小语第二册中有关夏天的一组文章,单元前面有一个简短的导语和一篇帮助识字的韵文,然后是五篇课文:《古诗两首》《荷叶圆圆》《夏夜多美》《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后面有一个“语文园地”(含“我的发现”,“口语交际”、“展示台”)。要教好这个单元的课文,我想,老师们有必要理解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由此悟出新的课改理念。大家就从对教材的整体理解说起吧!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文读本》上册供小学四、五、六年级使用,下册供初中三个年级使用。《课本》分讲读与阅读两类课文。讲读课文安排了练习,要求掌握和运用,列为语文科考试的内容之一;阅读课文只要求见识见识,日后可在生活中仿照使用,不列为考试内容。为了便于老师们教学,特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语文读本》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新教材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手中多了一本《语文读本》。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 ,这套《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据我的了解 ,很多老师并没有对《语文读本》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没有制定教学计划 ,也没有有序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也没有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全册的阅读量。面对这种情况 ,本人想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语文读本》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学习语文 ,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 ,课文数…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  相似文献   

20.
高中新教材第二册有一篇日本诗人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行文优美,激情漫溢。但这篇课文却难倒了语文老师。大部分语文老师采用一种简单的解读法,在教师用书的引导下,去肯定作者的观点,但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