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修订稿与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首次走上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修订版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角度,彰显了编者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深入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过分注重张扬个性,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现象时...  相似文献   

5.
毛燕 《江苏教育》2015,(2):30-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2000年版的课标对照,在"阅读教学建议"部分新增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本文深入界定了"教科书编者"的意义,分析了"教科书编者"缺席对话给阅读课堂带来的不利影响,探讨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与"教科书编者"的真正对话。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对话"首先应该是教师和编者之间的对话,然后才是师生间、生生间、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么阐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的新课标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实验版,2011年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说。经过几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话":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堂运用“对话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促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对话教学如何在阅读课堂运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方德 《小学语文》2013,(10):21-23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开展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逐渐为大家所认识、理解和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位对话主体——教科书编者,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从作者的作品到教材中的文本,教科书编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比一下实验版课标,细心的老师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加进了“教科书编者”一词。这个小小的变化,提醒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作者本身的意图,还要合理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缘起:讲授法遭受冷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前的实验稿课标修订的重点,自然成了学者、专家解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热议的话题,如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重视写字教学、增加教科书编者为对话主体、阅读与写作中的文体意识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张馨 《山东教育》2013,(10):27-2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不是阅读者对文本的被动接受,而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包括编者对话的桥梁。根据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搭建这样的“桥梁”,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编排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新栏目,充分表现了编者在倡导亲子阅读,强化家校共育的编排理念,践行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戴树琴 《广西教育》2013,(45):68-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原先的对话三元素——学生、教师、文本之中增加教科书编者,既坚持了对话教学观,又发展了这一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读者中心,提倡个性解读,而忽视其他元素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失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立足整体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  相似文献   

19.
张丽 《教师》2014,(21):69-69
"对话"理念的提出,给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教科书编者首次进入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了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编者的主体地位,试图构建阅读教学中与编者对话的具体策略,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对话实效。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要取得实效性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对话”过程,从语言到内容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内容到言语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导出精彩,导出个性?教师应给学生一个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因互动而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