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其黑人女性作家的身份赋予她独具匠心的写作视角,她的作品也揭示出黑人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自1997年出版以来,《所罗门之歌》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好评.国内外学者对于《所罗门之歌》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人公奶娃的解读,而小说中的女性小人物,如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则有...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是她的长篇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书中人物梅肯·戴德、福斯特·露斯、彼拉多、奶娃等的性格分析论证了该小说,乃至整个黑人文学的主题:压抑扭曲、抗争。  相似文献   

3.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一部关于昌人男性成长的小说。小说揭示了黑人男性只有回归到本民族的风范中,才能抵御外来的现代邪恶,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在西方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展现奶娃在派拉特这一精神引领者指引下的寻根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艺术魅力,并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黑人女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两位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的黑人女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说中所蕴涵的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6.
成长话题是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它也是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文学作品中始终如一的关注点。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经历,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杨君 《华章》2011,(25)
小说《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奶娃”一家三代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的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尤其是主人公“奶娃”从密西根往南方的旅途中,寻找家族祖先的足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并最终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邓禹 《培训与研究》2009,26(4):15-17
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对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麦肯·载德第二一家人生活的描写揭示了黑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本文把麦肯·戴德第二这个在黑色皮肤包裹下的有着白人心灵的人和其子奶娃从一个“白人化”的黑人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人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莫里森写本书的主题。在面对社会和家庭时,这两人由最初一样的态度到后来的完全不同。其原因是奶娃心灵之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主人公奶娃的"飞翔"一直被看作《所罗门之歌》的主题。然而在奶娃"飞翔"的同时,另一名黑人青年哈格尔却走向死亡。哈格尔之死表面上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但奶娃与她的关系实质上是父权制社会中两性之间支配与从属关系的体现。而哈格尔之死则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反抗失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成长小说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种族的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其中成长领路人是成长小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成长小说.本文以成长小说的理论为基础,解读主人公奶娃在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的形象,以及在形形色色的领路人的指引下,奶娃成功地迷离文化夹缝的尴尬境地,最终冲破种族的束缚和压迫,走上成长的道路.莫里森通过探索黑人个人的成长,从而探索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道路:即只有继承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地发扬黑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鉴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成长的特殊性,黑人儿童的成长一直以来是美国菲洲裔作家所关注的话题,美国著名的非洲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不仅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创作技巧上,作者还借助了典型的原型叙事,本文就成长小说的原型和引路人的原型来解读主人公奶娃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宠儿》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广受好评.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除了序论和结论,其主体包括三部分,其中每部分分别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特色鲜明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本文旨在说明小说结构的复杂,叙述的艺术性和语言的魅力,以及它们是如何为揭示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黑人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奶人"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见证了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证实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可以引领整个黑人民族飞翔,飞向自由。  相似文献   

16.
《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是莫里森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被誉为继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之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本文试从韩礼徳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的对话,通过语气系统找出奶娃性格在话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黑人女性角色的刻画深刻反映了黑人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些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被压抑的女性体验。《所罗门之歌》展现了觉醒过程中的重重困境——不稳定的“姐妹情谊”、不彻底的觉醒,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莫里森传达出了对黑人女性觉醒之路的关切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托尼&#183;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对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麦肯&#183;载德第二一家人生活的描写揭示了黑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本文把麦肯&#183;戴德第二这个在黑色皮肤包裹下的有着白人心灵的人和其子奶娃从一个“白人化”的黑人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人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莫里森写本书的主题。在面对社会和家庭时,这两人由最初一样的态度到后来的完全不同。其原因是奶娃心灵之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所罗门之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中,飞翔的神话与姓名流变的历史相互交错,共同谱写了迷人的所罗门之歌。莫里森描绘的显隐两个主要人物形成了对比和映照,奶娃是民族成长过程中走过曲折道路并最终走向回归的代表性形象,而派拉特则是精神上坚持黑人想象、自然和大爱传统的内在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