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游牧文化是在内蒙古一带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传承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蒙餐文化正是依托游牧文化,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区间交流的加深,蒙餐文化以其绿色无污染、注重礼仪、体现地域风情,健康又营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与接受。在新的历史时期,蒙餐文化的大力倡导,对蒙餐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游牧文化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下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根".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节约文化与环境保护知识.在草原地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和现代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借鉴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水资源保护文化和本土游牧生态知识,从而创建新世纪草原人地和谐共生模式,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4.
蒙元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蒙古在三次西征中横跨欧亚的广袤地域,实现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使蒙元文化在扩张中形成了其独特历史地位,蕴育了具有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元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蒙古崛起于北方草原,建立元朝,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大一统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蒙元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特别是在中原士人的推动下,借鉴吸收历代皇朝的统治经验,建立起蒙汉二元的政治体制。元朝统一格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在蒙元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认同始终是一条发展的主线,对历史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纷乱的时代反而给了艺术发展的自由空间.这时的酒无论从酿造到饮用也同样是自由的,自由的手工艺术与纵情畅饮结合诞生了诸多特色鲜明的酒容器.而在内蒙古地域,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一些独具草原民族文化特色的器型反映了这个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及共生,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通过丝绸...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南方和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地区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南牛和北马则是二者文化的象征符号。历史上不同的民族或与牛关系密切。或与马形影不离,二者所蕴涵的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写真。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在这方沃土上融汇交织着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清廷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承德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集中体现了承德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在这方沃土上融汇交织着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清廷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承德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集中体现了承德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自商周始,一直为中原统治集团的北部边陲。本文从固原边塞地区各民族生活、争战的遗留物,特殊的边塞史事,胡汉相交的边塞民俗,风格独特的边塞文学艺术和众多的边塞历史文化遗迹等多方面进行记述分析,说明边塞文化是固原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是以游牧为主、狩猎为辅的草原文化逐渐转变为畜牧和农耕复合型的文化。科尔沁文化是在蒙古诸多氏族部落之间相互融合中形成发展的,具有多元型特征。科尔沁文化在积极吸收、融合异文化精华,更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型特征。科尔沁人们不但有英雄的性格,还具有忧患性格,英雄忧患型特征是科尔沁文化深层复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草原游牧文化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作为适合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而形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文化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重视度和发展度不仅仅只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文化,它与其社会依存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草原游牧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需要理性的定位这种文化形态的内涵特征及战略价值,实现其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先后建立了蒙古国与元朝,在前代诸民族共同铸造的草原文化的滋润下,创造了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蒙元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包括金银器在内的文物。根据考古资料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在造型、纹样和工艺上延续了前代草原金银器的风格,又兼容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在草原金银器发展序列中处于一个延续时期,促进了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契丹民族入主中原后,其帝王后妃写有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诗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相互冲撞融合的艺术体现,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契丹民族发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特殊的文学奇观,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既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又能够坚持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独立性,都有着诸多值得认真探讨和清醒反思的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游牧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是当前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旅游经济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游牧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其积极意义在于:为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与借鉴提供了条件,事实上丰富了与之相关的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突破地域疆界扩大自己影响的机遇,客观上促进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经济因素也会促使文化主体挖掘出更多传统的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的多民族文化关系的磨合、形成.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游牧民族文化的自身品格与特点在同强势文化的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与考验,文化主体尤其是年轻的文化主体对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容易产生离弃的倾向,民族文化的商业化、产业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泯灭或者消磨文化创造者的个性化特征而体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并且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而失去原有文化的内核与神韵.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指在中国藏民族地区形成,在藏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普遍传播和信奉的具有明显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和滋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蒙古族游牧文化,对草原文化的本体要素、教义内容及藏传佛教等方面,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契丹族是发源于松漠地区的鲜卑宇文别种,其原本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和戈壁之间,因而契丹文化发源带有浓厚的游牧特色。  相似文献   

19.
甘南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定位为藏传佛教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历史古迹文化等五个类型。甘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应从突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挖掘和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和创立文化旅游联合品牌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等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丰富和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和而不同,显现出其"独处南方"的独特地域文化气质。以地缘文化角度视之,荆楚文化的发生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而且其发展、演变,也反映了地域文化打破地域、种族、制度差异,参与民族文化构建,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