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付一茹 《考试周刊》2011,(28):54-56
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消费品广告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变化和异同: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刻板化.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上的女性真实形象依然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女性解放运动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中国相较西方偏差更为严重。要消除这种偏差还需要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向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是积重难返的女性自卑心理产生时期,文章从此时的性别分工、性别差异、性别观念、性别认同入手,对先秦女性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社会性别模式在男女两性进化的轨迹上划开了深深的沟壑,只要女性仍然默认这个模式,女性的附属地位就将永远继续下去,女性自卑心理就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3.
女性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压抑的性别,她们被定义为男人的“附属”、物化的“第二性”、男权社会的“他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女性定义为缺陷的存在,基督教文明下的女性是囚禁在屋子里的天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之父培根把女性比作男性征服的对象.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以前所未有的批判力登上了历史舞台,解构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权社会.在文学领域,女性在开辟自己特有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在书写着女性独有的躯体、性和身份.本文旨在从法国女性书写和英美女性文学传统重构角度出发,厘清女权主义、女性批评的发展维度,揭示女性批评的语言观及其历史观,从而深化对女性批评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体系和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体现在广告中,女性以一种被奴化、异化的形式存在,并且深入到女性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而在现代社会,女性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的德性培育、完整人格建立的需要更加明显。性别秩序的革新只有在女性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后,重新整合自身的意识行为,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向旧有的性别秩序挑战,颠覆男性中心的概念秩序,摆脱女性在广告中的沦落地位。  相似文献   

5.
电视广告以浓墨重彩书写着对于女性的美好想象。概而言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五类,其表现特点为: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多集中在年龄、相貌、身材占优势的女性身上;电视广告将女性与广告商品类型进行概念化定型;电视广告通常夸张和放大了女性的外在性特征;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内涵相对缺失。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建构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固化和加深既有社会性别定型;广告竞争同质化;广告观众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性别定位使女性商品广告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女性自身特有的心理需求,并在其语言组织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这主要体现在广告文案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因素、注重感性诉求;大幅增加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并辅之以谈话语体风格;在语言表层运用大量时尚用语的同时在深层内核应该保持传统的女性观观点。  相似文献   

7.
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形象深得广告与广告人的青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从媒介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识别出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广告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走向,对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性别定位使女性商品广告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女性自身特有的心理需求,并在其语言组织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这主要体现在广告文案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因素、注重感性诉求;大幅增加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并辅之以谈话语体风格;在语言表层运用大量时尚用语的同时在深层内核应该保持传统的女性观观点.  相似文献   

9.
电视广告以浓墨重彩书写着对于女性的美好想象.概而言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五类,其表现特点为: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多集中在年龄、相貌、身材占优势的女性身上;电视广告将女性与广告商品类型进行概念化定型;电视广告通常夸张和放大了女性的外在性特征;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内涵相对缺失.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建构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固化和加深既有社会性别定型;广告竞争同质化;广告观众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但是纵观商业广告,其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屡见不鲜.从伦理视角来审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其运用不应超出一定的伦理尺度,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的失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向度应该以维护女性的公众形象为基本目标,使广告活动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实现功利性与伦理性的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11.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女性形象审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重申:“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教学内容。”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隐含的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性别观对学生的性别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开始受到关注,上海作为我国女性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最活跃的城市,具有一定地域性质的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了儒家女性观形成之原因,对比了历代儒家代表的女性观之异同。同时对儒家女性观的发展与转变进行考究并在结尾发出倡导,宣扬重视女性地位、女性社会价值的思想,旨在引发人们对女性现今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原由的深思,引导大众以史为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了儒家女性观形成之原因,对比了历代儒家代表的女性观之异同。同时对儒家女性观的发展与转变进行考究并在结尾发出倡导,宣扬重视女性地位、女性社会价值的思想,旨在引发人们对女性现今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原由的深思,引导大众以史为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视广告中充斥着大量以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些广告作品不仅在女性形象塑造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塑造的价值取向等深层内涵上也都表观出惊人的一致性,形成女性形象固定的模式化。然而,电视传媒作为有巨大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传达,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社会现、价值现和生活观等观念的形成。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模式化,忽略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价值,这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塑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有着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的观点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女性心理卫生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步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钥匙,即只有树立正确的女性观,才会有完整的女性心理卫生;只有完整的女性心理卫生,才会有健康的女性;只有健康的女性,才会有健康的社会和文化。这是指导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和永恒精神,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化风俗在两性关系基础上完满结合的"中介"和"指标"。通向女性真正解放道路上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结束,传统性别文化在当代中国仍有很大影响,因此,探讨健全中国女性心理卫生的方法途径是一项重要课题。而启璞计划正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尝试。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饮食中社会性别意识明显,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传统性别观念、劳动分工及宗教的影响。从饮食制作、女性角色及饮食中的性别观等方面,分析饮食习俗中的女性意识,提出改变蒙古族饮食习俗中性别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理论将人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加以区别,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规定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当前女性就业权现状,认为在该领域不仅存在显性性别缺失,更主要的是存在着隐形性别缺失,从而提出应对我国传统男女平等观的内容重新界定,以及在立法决策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之性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本世纪女性文学的性从社会转向了个体;其次,本世纪女性文学性的基础从精神的和谐走向感性的需要;再次,中国女性文学的性发展呈镜像化趋势,真正成为不可穿越的性别或世界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是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平等社会性别文化构建的体现.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女性大学生在高校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女性高等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第一部正式公映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开始,女性角色几乎是我国每一部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亦是由彼时开始,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呈现出明显"弱势"形态。不仅在角色数量上少于男性角色,而且在叙事中的重要性也往往弱于男性的主要角色。动画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对于性别的认识和对女性的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性、合理性是对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追根溯源,这一弱势形态源自我国传统儒家女性观主导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对创作产生的影响。从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被弱化的现象入手查看其对应的儒家传统女性观,以得到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表达策略。这样研究的意义正是在于以策略指引正确创作观,为中国动画健康发展探寻一个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