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推行以德育为根本的今天,学校已经肩负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科学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德育,这不单单是学校里老师给讲出的大道理,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德育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彦 《教育艺术》2010,(2):27-28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寻求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德育社会一体化,使三方面教育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3.
杜婷 《陕西教育》2008,(10):79-79
一、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竞争、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人们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是.“德育为首”“德育第一”“德育主导”等的口号或标语,这些都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有哪些呢?实际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确定的。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技能上。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抓德育和技能教育.只有把学生的德育和技能教育搞好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时机     
德育时机又叫德育契机,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机。它对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一旦及时把握住德育时机,就能找准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从而顺利实现德育目标。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德育时机呢?首先,我们应对德育时机的特点有所了解。德育时机是德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1.它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某一个时期,学生集体或某个学生会突然对某个问题、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反应,甚至出现新气氛新行动。这种情况往往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学校、集体中…  相似文献   

6.
正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学校课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规范办学,学生在社区的活动时间越来越多,那么,学校怎样充分利用社区这笔重要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几年来,在教育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探索并开展了社区教育。依靠社区的德育功能,着力优化德育环境,拓宽德育渠道,进而丰富了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我们认识到,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范围内的大教育体系,逐步实  相似文献   

7.
更新德育观念走出德育误区湖北省荆沙市财贸学校杨季夫近年来,我国的中专教育,不论是办学的条件、规模,还是办学的水平、效益,都有可观的发展,但与之不为协调的是,中专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处于一种低水平运行的状态.德育的需要与德育的效果反差甚大。中专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许多德育工作者"谈网色变",因此忽略了网络给德育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但是往往因教育形式单调而收效甚微.面对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了.如何把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和网络技术有效结合,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我校于1998年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学校网站,同时我们也对"德育管理网络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七年来收获颇丰,现将我们的实践和思考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影响学生的客观因素逐渐增多,而且情况十分复杂,因此,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应在增强德育的合力上下功夫。 撇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不谈,就学校内部来说,增强德育的合力就是要把学校的教育因素、自我教育因素和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实施的途径除了专门的道德教学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间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各科老师借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 1.儿童世界的不顺遂导致儿童身心及道德精神、健康状况恶化;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立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不信任; 3.传统社会教育机构被破坏导致德育实施保障不足;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勇敢精神、道德情操、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需要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总是在思考德育的有效性.总是在探讨规范、高效的教育方式。在一次偶然的与同事交谈中.生出一个念头:能否根据学校与武警部队毗邻的特点.借用部队的力量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能否开展“军训”这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能否构建起以“学军”为思路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罗虹 《江西教育》2005,(5):33-3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从原来只注重智育而转向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即素质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所实施的最直接的教育。德育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就学校各门课程而言,它们都具有德育功能。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有着特独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特别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人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与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两个彼此互相独立的领域.在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和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从音乐教育和德育的基本概念、作用入手.粗略研究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它与德育密切相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分析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学校对德育的重要性已基本获得统一的认识,但对于德育的理解、所采取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效却大相径庭.为此,要对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加以分析,以促使学校和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自觉遵守德育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周晓奇 《成才之路》2009,(29):16-17
德育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假期中我们不妨布置一点德育作业给学生,让他们的假期生活更丰富多彩。开场白如下:亲爱的同学们,当知了的歌声在空中悠然地回荡,当浓郁的绿色不断地在眼前涌动。当夜晚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时,我们发现愉快的暑假已经来临。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了社会大学校。为了使我们从自然、家庭,社会中寻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快乐的我、健康的我、能干的我,让我们一起认真完成如下德育作业: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更要重视通过活动体验,在一系列的情感与意志交织中使之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运动性认知的过程中涉及发展学生思想情感、情绪、态度、价值等.尤其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方面.体育课具有其他课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体育课是一门情意性课程.我们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方法.每节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体育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在韩国考察期间,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韩国学校将德育融入到日常的每个细节,包括生活中最基本的礼节、秩序、清洁等。比如在韩国的每个家庭,孩子每天要向父母问安,一家人一起吃饭也要讲究礼节。德育的生活化和具体化是韩国德育的最大特征。韩国的学校专门设有一门德育课程——奉献活动课,学生必须对他人或社会有所奉献才能获得该项学分,有了这项学分才具有升学资格。韩国教育专家认为,韩国的社会文化以及家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