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是黛还是钗     
红楼梦自成书以来,拥黛派和拥钗派的论战就没有停止过.拥黛派执着于黛玉的才貌双全和纯真凄美,发出了红颜应效林黛玉的慨叹;而拥钗派专注于宝钗的宽厚贤德和娴淑静雅,生出了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感慨.但是我们在读过《脂披红楼梦》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脂砚斋对黛钗二人的评价竟然是:“钗黛合一”,也就是说黛钗二人本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研究《红楼梦》不可不研究黛、钗,而研究黛、钗自然就要涉及到她们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不少读者与研究者大都认为林、薛乃是一对著名的"情场冤家",并且根据各自的主观审美爱好,又使之形成了三个派别,即拥林派、拥薛派与双拥派。持双拥派者属于折衷主义者,自可不论。拥林派认为,薛宝钗奸诈邪恶,阴险毒辣,阿谀逢迎,挑拨离间,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不惜"对林黛玉  相似文献   

3.
存少辉 《现代语文》2007,(11):38-40
纵观两百多年的红学史,整个清代,旧红学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五派:一是奠黛抑钗派;二是奠钗抑黛派;三是对钗黛不分轩轾,可谓之全尊派;四是全抑派,认为钗黛都有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之处;五是对钗黛二人都有所取又有所弃,在优劣问题上首鼠两端。  相似文献   

4.
红学史上关于钗黛孰优孰劣的问题 ,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扬黛抑钗”者认为宝钗是虚伪、奸猾、残忍的“女政客” ,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取钗弃黛”论者则认为黛玉是个不通人情世故 ,自私又尖酸刻薄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品实际中 ,从钗黛二人的外貌、为人处世、性格等方面看 ,宝钗身上的许多做人道德 ,使她成为美的形象 ;黛玉的叛逆性格和她所实践的爱情观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她们应该是并美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宝钗做生日,有钗、黛、湘、宝玉四个人发生矛盾冲突,终于又重归于好这一段。《宝玉悟“禅机”》这段文字,其实是这件事收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1)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以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 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在借曹雪芹的女性视角,以宝钗为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渊源,论证宝钗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对社会现实价值追求的务实人生观,并以此为基点探析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命特质以及价值追求的曲折性。论文也兼论了作者寄寓在钗黛形象上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根源,进而揭示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巨著,以黛、钗诗词为着眼点,可以纵览全书韵文所反映的文学、文化、语言学特色。从修辞方面来看,二人均善用典故及拟人、复辞等手法。林黛玉善用各种诗词曲赋体例来表达情感,其诗词用韵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量则明显逊于黛玉,且形式较为单一。仔细研读黛钗诗词,可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有如下特征:“按头制帽”反映人物性格,“一语成谶”预示下文情节,“针砭时弊”暗讽社会腐朽;林黛玉的诗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爆发,而薛宝钗的诗词则是女性意识在压制下的含蓄表达。此外,黛钗诗词也为“钗黛舍一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线索:宝钗或多或少也具有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和一些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人名,往往大有深意存焉。比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字相连,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第三、四两回分别叙写黛玉宝钗入贾府,引入故事人物入场,是对贾府宝黛钗三人情事主体的铺垫。其叙事文本中的诗语演进系统中则隐含了对其人其事的预叙和寓示,蕴含了悲情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钗、黛斗争说起,指出二百年来读者因钗、黛之争的障碍,看不到红楼梦八十回构思和描写中并未写钗、黛斗争,而是写钗、黛和好,二美合一。程、高续书后四十回方以钗、黛斗争、一死一嫁、不可两立为结局。后代读者受此误导,不能觉察,出现多处误读,直至于今。这个误读反映传统思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人物宝钗、黛玉都是大观园中诗才的冠首。她们赋诗不仅题目新、内容新、立意更新,而且论诗也不乏独到见解。黛玉的《五美吟》翻古人之意,新奇别致;宝钗的《柳絮词》力摒陈调,独抒新意。钗、黛赋诗评诗各有精识卓见,黛玉强调做诗立意第一、意趣要真;宝钗认为要善翻古人之意,莫随他人脚踪。她们的主张与创作无不体现着曹雪芹的"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各出己见,不与人同"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雨满面,又曾不止一次因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一、大家闺秀篇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一、大家闺秀篇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  相似文献   

18.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的视角看钗黛之争,可以得到诸种不同的结论.而从人际关系角度看,钗高于黛,这种结果更多的是由人物自身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释“宝钗”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名字的深意 ,前人作过一些探讨 ,或以为“钗”字应是“拆”的谐音 ,作者借此暗示薛宝钗为有意拆散宝、黛二人的奸邪小人 ,或以为“宝钗”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的名称 ,作者以此暗示宝钗与黛玉一样 ,都是品性高洁、超脱世俗之人。笔者不同意前人的这两种解释 ,从文本出发 ,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薛宝钗”三字的含义是 :“薛”可以谐音为“雪”。“雪”者 ,冷也 ,是指薛宝钗以礼抑情 ,以德抑才 ,压抑冷却自己内心热烈的追求 ,努力变成一个端庄、贞静的“淑女”形象 ;“宝”者 ,“宝贝”也 ,指出宝钗对于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存在的重要性 ;而“钗”就是“金钗” ,作者这里是以“金钗”比喻宝钗的悲剧处境。薛宝钗就像一支金钗一样 ,被精心制作 ,以供利用。三个字合起来 ,概括了薛宝钗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