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峰对峙,双水分流”,黛玉和宝钗是对立的一组艺术形象。她们在对待生活理想、伦理道德、待人处事上颇多分歧;但是在创作思想上倒是有一致的地方:她们都强调作文、写诗第一要紧的是立意。黛玉教导正在学诗的香菱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并提醒她要“不以词害意”。宝钗与湘云论诗时也说:“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他们不仅有这样的“创作理论”,也有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创作实践”和“文艺批评”。如黛玉写出了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那样佳句的《咏白海棠》,便赢得了众人的喝采:“从何处想来!”  相似文献   

2.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13,(44):47-47
<正>苏教版语文收录的若干篇古文,简洁凝练,含蓄深沉,可谓文质兼美。结合本市中考必考的几篇写景类古文,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针对学生写景类文章中常见的内容散乱、写景抓不住特征、缺少多样化的描写方法、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我觉得若能因势引导学生咀嚼赏析这些经典古文,则定能提高他们写自然风景类文章的功力。一、文章千古意为高古人云:"文章千古意为高。"《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时,香菱提出请黛玉给她改诗,黛玉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由此看出,立意乃文之魂也。传承下来的这些优秀古文在立意方面都是典范。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7)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立意上求新奇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写作者思想情感、观点看法的表达,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刘禹锡曾有诗"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写文章如果缺乏新意,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没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既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又是一位成就了得的诗人。从散见于他人著作中的片言只句、《红楼梦》中的诗作及小说中林黛玉等人的诗论,可知曹雪芹主张诗词创作应:自然、清新;形式为内容服务;情景交融:“善翻古人之意”。  相似文献   

7.
黛玉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两人的言语风格各具风采,主要原因在于她们的经历、身世、遭遇、处境的不同,天分、气质的相异,以及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张进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3
曹雪芹既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又是一位成就了得的诗人。从散见于他人著作中的片言只句、《红楼梦》中的诗作及小说中林黛玉等人的诗论,可知曹雪芹主张诗词创作应:自然、清新;形式为内容服务;情景交融:“善翻古人之意”。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1)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以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 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相似文献   

10.
香菱向黛玉学诗 ,黛玉教她“第一立意要紧” ,并且“意趣要真”。香菱写两首《咏月诗》都失败了 ,在黛玉耐心指导下 ,写第三首终于得到大观园众诗人的一致肯定。香菱的成功固然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也是和黛玉的指导有方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翻案诗是对前人的诗旨诗意翻案,对前人之意表示不同见解,别出新意,另辟洞天。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古人在咏史、咏物等方面的翻案诗最为丰富和精彩,以下撷取几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启功先生是著名红学专家,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注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人所能及.以启老所说<红楼梦>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契入点,论证:1)只有"满纸荒唐言"诗才是曹雪芹自抒胸臆之作,而"无材可去补苍天"及"字字看来皆是血"诗均非曹氏所作;2)论证黛玉、宝钗之诗反映她们迥然不同的性格;从版本、音误、形误和黛玉性格等角度论证"冷月葬诗魂"句当作"诗魂"而非"花魂",更非"死魂";从而印证启老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3.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雨满面,又曾不止一次因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一、大家闺秀篇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向黛玉请教作诗。两个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作者曹雪芹实则借林黛玉之口,阐明了他对写诗作文的见解:格律与词句相比,词句比格律重要;词句与立意相比,立意又比词句重要;词句属于“末事”,而立  相似文献   

15.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一、大家闺秀篇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  相似文献   

16.
立意与思维     
古人云":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深,无以中要。"(清刘熙载《艺概》)其中之"识",除了认识、见识之意,还有思想、思维之意。就现在盛行的"话题作文"而言,它不设审题障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放开手脚的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来立意。而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有  相似文献   

17.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古人写作特别重视立意。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 中唐诗人韩愈在写作立意时即取王昌龄所言的高雅路线,其立意的有效行动策略表现在求新、求趣、求奇三个方面。通过"立意求新,同中见异;立意求趣,浅中蕴深;立意求奇,化因为果"彰显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