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梳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自1979年创刊以来45年的载文发现:我国地理教育研究呈现“不断探索突破”的发展态势,载文主题从单一到多元,研究机构从中学主导到高校引领,作者从华东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研究重点表现在五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理论实践化,教材研究面向宏观视野,教学评价素养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地理学科实践更加注重探究。未来,地理教育研究应继续加强地理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融合、国家发展及教育改革战略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都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应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地理教师的现状,确定出合理的继续教育目标,以促进我国地理教育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百余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技能教育目标和要求的梳理和总结,得出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技能教育目标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地理技能教育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和提高;二是地理技能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4.
百余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中学地理教学认识的不断提高,虽经历坎坷,但总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内容是在不断丰富的,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梳理总结这百余年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变革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对今后提高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发展面临巨大困难,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发展面临巨大困难,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学地理是实施渗透性环境教育的主体学科,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均强调要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该文在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了主题式、融合式、联接式和实践式等四种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环境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体系,为地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从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价值、地理科学精神、地理实践力等方面论述钱学森的地理科学贡献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意义,分析钱学森的地理科学贡献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应用建议,以期引领中学地理教育创新,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教育立足于环境教育,其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思想主线,成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文章分析了自1972年首次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以来我国几次大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的变化,进而从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和中学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环境教育与国外的环境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课程内容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相关性比较和夯析,发现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各科渗透式”的环境教育模式存在弊端;当前的中学老师难以胜任环境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采用“独立设课式”的环境教学模式,让中学地理教师兼任环境教育工作解决方案,以促进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地理学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战场。当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面临与学生所在地的发展互动少、学生关注地方发展不足的问题。在地化教育聚焦学生所在地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学生与地方的共同发展,这为推动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构建在地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以贵州花江大峡谷为例展现研学实施过程,以期增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与地方发展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地方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张增堪教师回答: 一、阐明地理教育价值和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关于地理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也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而地理课程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当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类思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变革历史的回顾 在我国地理作为中学必修课始于清朝末期,1903年清政府才停科举、废八股、兴学校,正式把地理列为中学必修课程之一,至今已整整一百个年头了.百年来,中学地理课程教材一变再变,较大变动竟达12次之多,从而使中学地理教育时兴时衰高潮低潮迭起,是在大动荡中前进的,真乃一部可歌可泣的百年史.我们要以史为鉴,改革创新,迎接地理教育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4.
亓华 《泰安师专学报》2000,22(6):116-118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更好地贯彻我国教育改革方针,承担地理学科应尽历史使命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世纪地理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中学地理教育的素质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对传统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施情况,分析如何利用MapInfo培养中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并对我国如何把GIS技术教育引进中学地理教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小学地理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又由复兴转入低潮、并再度振兴的过程.建国初期,中学地理教育曾经历过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开设地理、总的周学时达12课时的兴旺时期.1957年以后中学地理教育趋于萎缩,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大幅削减,直至"文化大革命"中,地理课一度被取消.十年动乱以后地理教育开始复兴,初中、小学、高中相继恢复开设地理课,形势渐趋好转.然而,随着各省市高考逐渐不考地理而带来的连锁反应,地理教育又步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阶段.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处于低潮阶段的地理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可以说中学地理教育目前已经步入了一个振兴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袁中山 《文教资料》2007,(12):184-186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两大发展战略。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现行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地理教育,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契机,在此基础上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百余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标准或大纲》中有关情感教育目标的梳理和总结,得出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目标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情感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中学地理情感教育目标之一;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素质逐渐成为我国中学地理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的人地观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地理教育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培养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分析中学地理教育科研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高师地理系课程设置、中学地理教研活动方向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学地理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