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传媒利用传播霸权启动了人们欲望逻辑程序,从而形成了传媒无意识.这种由传播和欲望共同塑造起来的传媒无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最为成功的一种压抑机制,它在欢声笑语中让人们主动放弃了对"异化"的反抗.警惕"传媒无意识"对欲望逻辑的遵从,呼唤现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对恢复人的感性生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负传播的集体无意识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假新闻,负传播的危害更容易被忽视。它是一个社会人群在传播中由于正负面信息的失衡,对另一个人群的集体丑化和矮化。所谓妖魔化,本质上是一种负传播现象,借助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原理,可以发现负传播的根源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具体即阿妮姆斯原型。它也表明,人在追求具体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集体形态下,无意识(或称潜意识)中存在导致正负面信息失衡的本能。  相似文献   

3.
一、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与特征 在我国传统心理学和国外心理学著作中,并无"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这是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根据社会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逆反心理现象在传播领域比较突出,因此,在传播学界受到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杨英新 《新闻界》2012,(11):6-9
内隐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它将人们对广告传播效果的认识从有意识层面延展到无意识层面,不仅解释了广告传播和消费决策中的很多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广告传播效果的研究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与日俱增、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就是究竟什么样的论文属于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我们一般判断的标准是望"题"生义,只要题目上冠有"传播"(包括新闻、广告、影视等,下同)和"心理"方面的名词概念,就将之确定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往往细看内容就会发现,除了专门论述传播心理学理论的论文外,有些应用性的论文似乎更像是传播学或心理学的论文.比如有的文章写新闻受众的需要,虽然"需要"两字贯穿全文,但讲的是受众需要真实的、快捷的、新鲜的新闻,而没有对"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属于新闻学类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新闻信息传送到社会空间哪一点,才真正完成传播过程,在许多新闻从业人员那里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新闻界时常把报道误认为传播,又把传播仅仅看作信息发送,结果,记者的辛苦操劳往往实现的是半传播.而这一切,编辑部在朦胧的自满自足中,却丝毫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张涵 《今传媒》2016,(1):72-74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在社会性别的束缚下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本文以女性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从传播学的维度出发对当今社会媒介对女性形象的误读进行批判,剖析了新环境中女性媒介形象传播的困境,包括媒体结构:父权话语环境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传播内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受众:集体无意识.针对上述问题进而从大众媒介导向的转变、女性自我社会地位的谋求、新媒体与另类媒介的利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新环境下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没有信息的时代我们很苦,信息太多的时代我们也很苦.每天早上起来,手一打开,电视一打开,网络一打开,在扑面而来的信息中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工作,还是采集和传播信息,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和那些人工机器一样,成为信息的载体;生活,还是交流和分享信息,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信息最忠实的贩夫走卒.  相似文献   

9.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本文从构建传播心理学学科体系任务的艰巨性、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两种途径、对"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的重新认识、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关系这四个方面,阐释了笔者对传播心理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存在的诸多尚无定论问题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的几种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时代.卫星传送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即由旧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毕一鸣教授在<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提出了"现代广播电视"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以跨媒体传播为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解读——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文 《今传媒》2007,(4):15-16
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情感",既不同于日常所说的那种非科学概念的情感,又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在诸多方面也相异于其他情感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家都不会否认我们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离不了现代心理学给予的营养和指导,但是考察一下近百年来的新闻实践史,却应该说新闻工作“心理机制”的运用进行得迟缓或者说实际上没有开始。因此,这里我们只能就“心理机制”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实践提供一些粗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华钰 《兰台世界》2015,(7):53-54
陈大齐是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他对心理学的发展最大的贡献便是"引进"与"传播"。在五四期间,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从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心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实践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活动,主体间的言语始终围绕无意识展开,人际传播活动不再受独立的理性意识支配,而是在无意识的语境下展开。人际交流中的无具体所指的语言行为并非没有意义,只是它们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下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只能运用无意识的理论来解释人际交流中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由相德宝翻译的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著作<媒介心理学>,大概是目前唯一一本译为中文的与我国传播心理学内容最为接近的,而且命名为<媒介心理学>的专著.在阅读过程中联系到以往我们对传播心理学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本文拟对美国媒介心理学和我国(大陆)传播心理学做一点尝试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钟年 《现代传播》2008,(2):39-40
近年来传播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在这种形势下,对传播心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依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三个基本问题:传播心理学可不可以成立?传播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传播心理学的追求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传播心理学界可谓仁智互见、议论纷纭,但如果我们引入开放社会科学的思想,或许能寻找到一些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摸透传播的"心理"--与林之达教授谈《传播心理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您毕十余年心血的力作《传播心理学新探》问世。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才传到中国。传播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对于广大传媒从业人员还是一个不太熟悉的概念。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心理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心理现象.所以,在传播学的论著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而在心理学论著中,也可以见到以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为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入意义上讲,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诸多传播手段中,大众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电子信息的覆盖下,电视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业已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的概念与传播学有关.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产生于美国的系统化社会科学,仔细想想传播学好像也只能产生于美国.我们在传播学中能够见到各种越来越复杂的传播模式的图形,越来越精细的受众的心理学实验,对传播效果是大还是小的无休止的反复争论.可是我觉得这都是传播学的理论表象,传播学的本质和美国社会的精神如此的契合,美国传播学讨论的最根本问题是传播效果,思考其本质传播学就是一个企业运作的理论.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一些现象的缜密分析以求找到获得最大传播效果的方法,如果套用商业语言的话,就是如何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