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嘉道间朴学家俞正燮,治学善于上挂下联,归纳句例;逐层推论,多方类比;博取古今,打通经史.俞氏在大量考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无达诂,得其句例则达诂”的治《诗》通则,克服了前人孤立思考、缺乏整体思维的“循文立训”的治《诗》方法的局限性,纠正了无条件使用“诗无达诂”说解《诗》的主观穿凿和随意附会之弊.其上承戴震之绪而光大之,向下则开启了胡适的新考据学,可视为新时期科学《诗经》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2.
刘菊 《文学教育(上)》2009,(14):158-158
“诗无达诂”之说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清人沈德潜这样解释“诗无达诂”:“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赋诗、鉴诗没有固定的方法,以读者对诗的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文艺无达诂从“诗无达诂”衍生而来,意为文艺鉴赏无定法,不同的鉴赏者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场不同,同一鉴赏者对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3.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4.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5.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很多的诗歌鉴赏词典中都会遇到诗无达诂这个词。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文为: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这四个字中,达是明白、晓畅之意;诂是以今言释古语,即简单理解为解释的意思。达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诗学命题。但关于这一理论形成的具体时间,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记载即“诗无达诂”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诗无达诂”理论产生于西汉,作为一种理论总结,最早见于董仲舒的记载。其实,如果要追寻“诗无达诂”的理论源头,完全可以把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进行梳理。春秋时期,特别是鲁定公以前,群臣外交谈判,燕享酬酢,常常赋诗言志。这类记载《左传》中颇多,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等,都是为了适应政治和社交的需要,“以己意说诗”,甚至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源出《春秋繁露》,本为一种汉儒的解经方法,被后世引用来释诗,往往也是说者断章取义、自言其说。然现代人将之作为接受主义的代名词实为不妥,而以之为托词,则更是走进了作品释读鉴赏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10.
胡德刚 《文教资料》2008,(31):116-117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欣赏原则-"诗无达诂",并举古今诗作具体说明,最后分析了造成"诗无达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通常有多重意蕴,本文将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分析"采芙蓉"的主人公问题,并由此浅谈诗无达诂这种文学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浅论"诗无达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初衷是为了给汉代儒生自主阐释《诗经》提供理论依据,却在客观上强调文学阐释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而赋予阐释以批评学的意义。“诗无达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关涉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与阐释主体接受的能动性,又关涉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名句,和西方的接受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欣赏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诗无达诂”现象。本文试从美术欣赏中“诗无达诂”的产生、“诗无达诂”与“坐实”、以及“诗无达诂”是欣赏中的再创造几个方面试谈“诗无达诂”与美术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4.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诗无达诂”是中国诗学的传统命题,但它与现代西方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和结构主义美学等理论却有相通之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固定而语意变化莫测,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与“诗无达诂”有相似之处。现代符号学理论中有表象符号系统和陈述符号系统,而“诗无达诂”论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不能直接传译性,说明表象符号所呈现的意象所包含的含义是丰富的、多义的和不确定的。因此,人们对其领会、理解就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补充。接受美学着眼于接受者——即鉴赏主体的研究,而“诗无达诂”也强调解诗者——即接受者的理解才能的研究;所以,研究“诗无达诂”若能吸收西方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创作主体,重视鉴赏主题的研究,才能对“诗  相似文献   

16.
石坚 《陕西教育》2001,(4):26-27
所谓“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欣赏诗词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方式。这里的“达”可解释为明白、晓畅之意,“诂”则是以今言释古语之意。“诗无达话”是说,诗词的阅读和欣赏不应单纯地走文字训诂、诠释词语之路,而应当根据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把教学升华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春夏期间,《广州日报》“艺苑”版连续发表文章,就中国古代诗学“诗无达诂”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促使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化,由《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广州市部分高校的会员、特邀学者及主办单位代表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诗无达诂”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比较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最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发现学生在说诗词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为求得对诗歌的“达诂”对作家、作品、读者,都给予了足够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仍然不得不说:诗无达诂。尽管如此,我们却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中,发展、丰富了诗歌批评理论、批评方法,对诗歌的批评,也就越来越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相似文献   

20.
《史记·高祖本纪》疑诂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川资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