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明确的自身利益,多个主体利益间又有类似于“生态群”的紧密相关性,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而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为“株连”无辜和因小伤大。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批评报道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据介绍,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发生新闻官司近2000起.开展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记者如何加强自律,防范、减少法律纠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记者除知法、懂法、依法行事外,还要做到"三点",尽可能地避免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纠纷.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内容,但往往因专业性太强、贴近性不够,显得太"硬"而不被受众所看好.本文意在探求经济报道"软着陆"的实现途径,以求得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一 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批评报道同样如此。一方面,媒体对被批评对象的不法经济行为进行披露,可以有效地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市场、惩恶扬善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媒体对经济批评报道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相关的利益主体造成某种伤害。 实例一:2000年底,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广东发现有毒大米。此新闻一经刊播,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他们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同时,这则报道也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受到新闻媒体指责的制造有毒大米的源…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星的报道是近些年来娱乐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新闻报道从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报道方式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明星"效益的背后隐藏着庞大的经济利益链条.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媒报道明星屡屡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特别是"非公益性"信息的泛滥,不仅无益于传媒和明星的公众形象,也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做报道、写评论,我没少对北京市出台的政策、办理的案件提出质疑和批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批得就更"狠"一点.如果有一天我犯点事儿"进去"了,对有没有"那事儿"只字不提,却只说自己是"因言获罪"--有关部门抓我是为报复我批评他们,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特矫情?  相似文献   

8.
王锟 《出版广角》2016,(20):69-71
互联网的广泛、快捷和匿名等传播特点使"羞辱"从一种伤害他人情感的方式摇身变成赚取经济利益的商品,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与互联网心照不宣地联手炒作,为"羞辱文化"推波助澜.文章试图分析电视真人秀节目与互联网共谋打造"羞辱文化"的原因、特点及负面效应,并初步探索破除羞辱文化景观的现实策略,以期为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历来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对于落实江泽民最近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指示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高速公路上"单行车"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讨论信息高速公路上因国内信息资源缺乏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要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并探讨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讨论信息高速公路上因国内信息资源缺乏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要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并探讨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三农"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农业记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三农""守望者"的角色,时刻想到农民利益,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而做好这些的关键,就是要对"三农"有深厚的感情,就是带着感情写"三农".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一些传统经济报道,主体是数字,是货币、产值,是经济活动的动态表层,经济新闻被各种各样的"物"所充斥,而真正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却往往被忽视,包括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与冲动、困惑与无奈、奋斗与抗争.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同传媒业受商业化的侵蚀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随着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进,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媒介批评观念逐渐获得新闻界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在对媒介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部分新闻学刊物和学术专业网站等尝试开办"媒介批评"栏目,开展较为专业的媒介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6.
长期来,媒体对民间突发性的群体事件总有一个报道的基调:无论事因大小,均因少数不法分子蓄意挑动,而参与其事的群众都是"不明真相"、"法制观念淡薄".于是报道给人的印象是,因为坏人滋事,地方政府理应采取断然措施平息事态,去除害群之马,对大多数的参与群众则是加强教育,不究既往.不过这样的报道并没能消除民间群体事件的发生.去年贵州6·28的瓮安事件犹在眼前,海南东方市的感城镇最近又发生了两起类似的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7.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媒体的基本报道方针之一.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却不一定都能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有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鲜明,角度巧妙,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显得"假、大、空"甚至导向错误,非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类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那么,如何有效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呢?  相似文献   

18.
刘志宣 《新闻大学》2006,270(3):91-93
"批评性报道"这一提法,不仅与新闻报道本质意义难以吻合,而且极易导致操作上的负效应,以至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批评性报道"提法是否科学提出质疑,以划清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与主观性批评文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与编辑记者相比,在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贬斥态度呈现上,法官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的尊重,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而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迅速在中华大地拉开;农村改革的报道也因此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作为新华社一名常驻经济发达大省江苏的农村记者,我百般珍惜这一历史机缘,痴心投入采访与调研当中,曾先后有3篇(组)内部调查因报道的问题涉及改革全局又体现了改革的方向,而受到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为改革引燃了"三把火",使当时某些方面的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