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为依据,指出敦煌藏经洞佛教文献对中古佛教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以及敦煌佛教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启示,特别论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佛教的独立发展及其意义。同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中的客僧有的来源于敦煌当地僧团,有的来源于敦煌以外地区.前者体现了敦煌佛教僧团是一个整体,僧团内部人员可自由流动.后者体现了敦煌与其他地区的政治往来和佛教交流.敦煌寺院安排外来客僧的住宿、饭食,同时也要统计主客僧人数并上报僧团,以便佛教僧团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相似文献   

4.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5,4(3):68-79
佛教颇重酒戒.但8世纪后期至11世纪,敦煌僧尼普遍饮酒,而官府、僧司、民众则对此视为正常,无所非议,表明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不禁饮酒.敦煌寺院同一时期的数十件帐册对此有确切的反映.本文从酒戒松弛这一个特定角度着眼,揭示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性质,为敦煌佛教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研究推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7.
龙王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唐宋时期敦煌十分流行龙王信仰.龙王有施雨的作用,对于处于干旱地区的敦煌来说,雨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敦煌古代艺术中有各种形象的龙王.五代至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流行一种新的佛教造题材《龙王礼佛图》.  相似文献   

8.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敦煌佛教,是同正统佛教大相径庭、别具特色的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佛教。一般以为这种佛教仅仅局限于下层民间,称之为“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仅仅局限在民间及下层社会。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各级官吏、各级僧官及僧尼大众都是信徒,涵盖了敦煌社会各阶层,影响到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艺术、思想意识、人伦道德、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是“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所可限定的。根据其性质、特点,作者称之为“敦煌世俗佛教”。敦煌世俗佛教的性质、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入世合俗,戒律宽松;既求来世,尤重今生;亦显亦密,亦禅亦净,和合众派,兼容诸宗;诸《经》皆奉、无别伪真。  相似文献   

10.
段文杰先生有关佛教石窟壁画研究,结合传世典籍图文互证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对我在敦煌文献的研究多所启发。敦煌文献与文物的发现,开阔了研究视野,而出土文献、文物与图像,结合传世文献典籍的综合考察,开创了近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敦煌研究中图文互证研究法的开展便是重要的例子,也显示了敦煌佛教叙事图文整合研究的意义。段文杰先生可说是结合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力图反映文物、文献、图像等多重证据研究风潮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1.
马德 《家教指南》2008,(1):61-68
本文从敦煌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的借鉴与创新、设立敦煌预防医学研究体系和敦煌艺术设计学体系以与新兴学科的接轨、敦煌石窟与学科交叉、对敦煌佛教文化的重新认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拓敦煌研究的新领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古代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众在实践家庭伦理、处理父母与子女现世与来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遵循着佛教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知恩报恩的基本伦理关系,并将其作为佛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献大量记载的子女对父母实现孝行的方式和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父子关系,为敦煌佛教的发展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敦煌版画的背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出土的佛教版画表现了佛教信仰的一种新方式,它与敦煌石窟艺术一脉相承,是敦煌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技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印刷科技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刈 《家教指南》2007,(6):80-81
本文考订了敦煌写本S.3929、S.3937<敦煌画行都料董保德诸佛事功德颂>的年代为公元968年前后,关于董保德"手迹及于僧繇,笔势邻于曹氏"的赞誉道出了敦煌石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渊源,董保德所造普净塔的大体位置在今莫高窟第96窟弥勒大像前面的台地上.  相似文献   

15.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敦煌佛教曲子词的几种调名源流及其歌辞在敦煌写卷中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进而认为体制短小的民间曲子词并不适合传达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很少直接引用曲子词调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敦煌佛教曲子词的主体是拟调名和失调名者.  相似文献   

17.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18.
敦煌版画是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它以版画形式广泛流传于公元10世纪的敦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间的广大信众中.敦煌版画在传播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绘画艺术与敦煌石窟艺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张大千赴敦煌苦修三年,掌握了敦煌石窟艺术最重要的创作特质——“法相庄严”的独特视觉装饰效果。张大干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及摹本展览对于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其于古迹国宝之维护与宣扬功不可没。张大干晚年开创的青绿泼彩画风,可谓将敦煌石窟艺术的表现特质结合时代的新气象而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敦煌木雕像及木板画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些文物进行初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