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7,(4):95-97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以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情感以及精神信仰,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再现了汉代热烈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其文化艺术符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锡雕传统工艺的创作题材、工艺表现技法、锡雕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不同地区的工艺特色和代表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传统锡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文章认为对传统锡雕工艺进行发掘、抢救与保护,有利于这一民间瑰宝的传承,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闽浙木拱廊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其精致的装饰图案体现了中国装饰艺术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围绕闽浙木拱廊桥建筑装饰,运用图像学方法对其材质、工艺、构件、色彩、题材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装饰图像反映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系统研究木拱廊桥的装饰特征,对深入探究闽浙地区人文、民俗、地域特色文化具有一定价值,也为研究传统古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阳汉画像砖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画面形式丰富性与楚美术的必然内在联系,表现在地域风格、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几方面因素中。楚美术是南阳汉画像砖石的主要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5.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佛教音乐属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外来宗教同本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有其独到的文化艺术价值。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很多专门研究佛教艺术的书籍,仍只关心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及音乐艺术。这说明,佛教音乐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大家广泛的认识,因此佛教音乐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千年传承,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九华山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影响着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汉传佛教音乐的一种,被应用于各种宗教仪式中,随着时间的积淀,其对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开始渗透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文章就九华山佛教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各种音乐形式展开调查分析,试图在佛教文化的视域下探究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以石和砖为媒材,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制作过程融绘画、刻制、拓印为一体,内容丰富,风格雄沉气派。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技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设置的有益补充和实践拓展。近几年,我校以开设画像石画像砖选修课、开展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和构建可行的、适合初中学生的画像石画像砖校本课程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同时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宇宙论思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极富智慧的中国佛教哲学,并与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光寺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中的彩塑、壁画和塔文化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的描述,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透视了佛教文化对唐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艺术的光彩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在今天看来,仍然以它独有的特色,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民族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我们认识祖国悠久辉煌的艺术传统,而且使我们能形象地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 画像石画像砖是一种具有鲜明绘制目的和创作意识的石刻艺术,产生于汉代“谓死如生”的人生观和“厚葬”的风气中。作为一种祠堂、墓室石刻,本来是一种费资耗财,崇拜鬼神的迷信活动的产物,而且画像石画像砖作为一种“画”,它的欣赏主体是死人的灵魂而非生人,但画像石刻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符合生者的意识和愿望,因此,实际上的欣赏者还是生人。这就决定了画像石刻是在两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之中重死者、轻活人、敬老朽、贱少壮的巫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画像石刻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出现,它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刚不是孤立存在的,尽管它的教育作用大于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无沦哪一方面的作用的意义都是以社会功能整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这就使得画像石刻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  相似文献   

11.
殷商时期,作为动物实体的大象广泛参与了先民驯养、田猎等生活及生产活动乃至宗教祭祀活动。先民和大象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象"作为概念具有了从自然属性升华到哲学范畴的前提条件。先是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中,大象逐渐具有了神圣性。神圣性是大象由自然属性向哲学属性、文化属性转换的关键一环。这种神圣性使得"象"之所指从具体到抽象,具有了更广泛的象征性,这一点已经从殷商青铜器的象纹饰和象形制品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考古发现还同时表明,用大象作祭牲已然是殷商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常态,并且祭祀对象大多是先王。这也印证了殷人服象之传统和帝舜服象传说在殷商先民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尊崇之情,因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配置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作用主要反映在市场主体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文章对市场主体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者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调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期为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就业市场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与秦晖就20世纪文化启蒙的方向与功过问题的商榷文章。秦晖《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人》一文认为中国的传统主要是儒表法里,而非儒法互补;认为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存在反儒不反法的失误,本文提出秦晖的文章在史实、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失严谨。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误更多地应该是批判武器本身,而非批判对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鲁迅1931年《赠日本歌人》诗中"西游演了是封神"的诠释,各家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倪墨炎先生在《鲁迅旧诗探解》中,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对其质疑作了回应,以新的史料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西方的意象范畴发展较晚而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论和中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而意象派的主张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西意象范畴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确定了诗歌意象的共同特性,即表象符号化、比兴象征性、模糊多义性和复现传承性,由此显示了意象范畴的诗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文化栏目主要有四类 :对外宣传形象、传统文化型、时尚文化型和读书栏目。文化栏目的受众定位比较模糊 ,结构形态各异 ,电视语言比较工整。文化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学者型的主持人。目前的文化栏目不一定具有文化品位 ,而且市场经济意识比较薄弱。坚持文化的位置固然难能可贵 ,但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是文化栏目不可回避的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面具和头像,参考蜀地古史和神话传说,认为三星堆面具和头像形象蕴含了古蜀人鸟类崇拜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是深受古时蜀地自然环境中水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心象主义是由加拿大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加拿大华人艺术总会永久荣誉会长张恒先生提出,并不断倡导的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北美绘画艺术流派。心象主义画派的艺术超越表现为:“象由心生,象其物宜”的艺术理念超越;“万象之象,蓄养之象”的艺术哲学超越;“得辞得象,法象而已”的艺术创作超越。张恒先生从中国到加拿大,不仅完成了从台北到温哥华的地理迁徙,而且也完成了从中国绘画到西方绘画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张恒北美山水画展”,让我们看到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19.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铁木真是成吉思汗形象符号化的载体,成吉思汗形象的生成、传播和定型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塑造本群体理想的成吉思汗形象。从《蒙古秘史》到《青史演义》,成吉思汗由普通的人、民族英雄而成为神、仁君,成吉思汗形象由历史进入文学再进入宗教、政治,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味和复杂内涵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