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漫长的天然联系.现代人类学以其高度的学科际属性和不断磨练的敏锐的田野洞察力为探讨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美学基本范畴的合法性、西方美学普适性神话何以走向衰微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广阔的经验解读空间.然而,审美现象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在审美和艺术问题研究中的限度使得"美"无法自由地显现.至此,审美人类学恰恰是在自身与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的区分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关于审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在当代中国学术舞台上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审美人类学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的学术界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发展的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历史层面来讲,要总结、归纳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体系性特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从民俗审美的层面来研究、探讨、总结、归纳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既具有科学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这一点对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3):39-43
审美人类学作为熔铸美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民族审美经验的理论批判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民族记忆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在民族审美实践和审美语境中探讨民族记忆的内在意蕴。以审美人类学为指导,研究广西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对深入研究广西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在审美心理上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异。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审美,追寻它们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能促进云南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于艺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个人的审美能力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全民族的审美能力则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于增强民族的精神文明十分重要.艺术美学是一个边缘学科,由艺术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要完善艺术美学这一课程,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结合当前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美学的意义,对艺术美学的定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必须从其文化根性加以探究,从其文化根性去感受其生存之美、生态之美。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尽管在许多方面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在关爱生态与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环境相适相谐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可见出其独特的美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旨趣,则可给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各少数民族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民族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植根于维吾尔族民间,只有通过田野调查,获得足够的本土知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实证性的研究。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本身就具有本土化的特征。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本土化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解释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现象,然后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有五十五个民族.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品更是灿烂多姿,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少数民族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侗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侗族建筑艺术中蕴涵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图腾崇拜意识是侗族建筑审美的原始意蕴,和谐之美是侗族建筑审美的主体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侗族建筑审美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16.
藏族唐卡绘画艺术的传承方式与趋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卡是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既具备强烈的民族特征,又显现出民间的生存状态,所以它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民间艺术。文章在探循传统艺术教育规律过程的同时,认为对唐卡艺术进行传承方式的专业化和精品化是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这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鉴 《教育研究》2006,27(4):24-27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以克 《高教论坛》2005,(5):169-171,104
本文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进行探讨,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民族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措施及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作为自20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其"趋同性"力量不断入侵、同化甚至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蔓延,实现了西部民族在"物质层面"的理想模态;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文化理念,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与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难以消弭的体系障碍,导致了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困境。现代性语境下民族文化焦虑的存在,或导致民族作家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但试图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深层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构建两者对话的可能与契机,则是他们探讨民族宗教信仰与族属文化命运生存图景的集体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