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汉语助动词语法化的特点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化不同于一般的实词虚化,它只是语义由具体变得抽象,既没有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也没有造成语音形式的弱化,但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助动词语法化的原因从认知的角度看是认知域的转移.同时也与语法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 “会VP”结构,是“会+谓词性词语”组成的语言片断。如: 会买东西会交际会出岔子会有人帮助会应付会心疼死了不会忘记会不会中止语法学界把这种语言片断看作“助动词”结构,认为“会”是助动词,“会VP”的内部语法关系,则众说纷纭.这篇文章打算在对比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说明“会VP”结构实际上概括了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结构——“会_1VP”与“会_2VP”。由于“会_1”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湘潭话中与谓词相结合的四类“有”字句的描写,分析和探讨了其中“有”的意义潮性、“有”和谓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及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并对湘、粤、闽、客四大方言中的“有”字句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有”字能作助动词使用,放在谓词性成分前面、表示“客观现实”的意义,是粤、闽、客以及湘这四大方言区别于北方方言的又一共同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原型理论、象似性、语法化、主观性等方面讨论了助动词的词性归属和助动词的短语结构问题.认为助动词是典型动词和典型副词的中间状态,但是更接近于动词范畴,又因为助动词大多从普通动词语法化而来,所以应该归为动词的小类.“助动词+动词”结构也应该接近于动宾结构.  相似文献   

6.
高群  胡习之 《学语文》2021,(2):95-96
《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得”字句的状语,着重描写了“得”字句里谓词前作状语的词语的词类性质,认为作状语的词语主要有:副词、助动词、形容词、状词、固定短语、介词短语、表时间和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简要地说明了各类词语在作状语时的作用及其移位能力。此外,还分析了“得”字句谓词前有多个不同词语作状语的情形,指出这是增加信息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V他个X”构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V他个X”与典型双宾语结构的不同.谓词性词语充当远宾语有两点:一是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为谓词性词语做宾语提供可能;二是“个”将“X”体词化,进而将它带入双宾语结构.“他”是一种语法化现象.整个“V他个X”结构表达一种将来时态,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助动词语义指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动词,或称能愿动词,在句子成分分析中,语法界或分析为状语,或分析为带谓词性宾语的谓语中心,或把它和后面的谓词看作双谓语。不论何种分析法,都只是描写助动词在句子语法结构中的地位。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1.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察形式名词“どころ”,分析其用法和语法化,“どころ”主要构成“どころではない”、“~どころの~ではない”、“どころか”三个句型.在前两个句型里,“どころ”起到了指代作用,而在“どころか”里“どころ”已语法化并且复合辞化.日语的复合辞以“こと”、“屯の”、“ところ”为中心,借助助词、助动词而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副词"在"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在"的产生与"正在"的语法化有密切联系.副词"在"就是语法化于"正+[在+(谓词/谓词性结构+之间/之际等)]"格式.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语法书认为,“补语是动补结构或形补结构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的词或短语”。“补语是与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相对待的句法成分,是补充、说明中心语的”。出现于谓词后面的补语,从结构上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a、谓词十补语 b、谓词十得十补语 a类结构中的补语前面不带助词“得”,这类补语一般为结果补语、数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一部分可以改变词性构成名词,还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其谓词词性不变。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仍保持其谓词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小”在这一结构中的构成及作用,并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结构目前主要用在口语当中,各语法小类的使用场合略有不同,在口语使用范围上也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和福州方言中的“有+V”格式是两种不同的语法现象,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普通话中充任“有”的宾语的谓词均已指称化(古汉语遗存除外),而福州方言中“有”的谓词宾语不失其陈述性。也就是说,普通话“有+V”中的“有”是准谓宾动词,而福州方言中的“有”是真谓宾动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程度副词“挺”语法化的过程:“挺”语义中“突出”的语义特征、“挺+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挺+谓词性成分”使用频率的增多共同促成了程度副词“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被动语态是中学英语重要语法,也是中考重要考点,其热点考查内容及应对方法如下:一、考查被动语态概念和构成考点说明被动语态表明一个被动性动作,它由“助动词h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助动词be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其变化规则与联系动词be完全一样。请看下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考察现代汉语形容词名词化的两大类型,指出修饰性形容词的名词化是“事体”范畴内部转喻机制作用下出现的缺省现象,谓词性形容词名词化则是“行为”范畴向“事体”范畴进行隐喻性投射的结果,其动因就是视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